下表为人体从一个卵原细胞开始发生连续生理过程时细胞染色体组数的变化及各阶段相关特点描述,下列说注下确的是
A.甲过程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产生四个生殖细胞
B.甲和丙过程能够发生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生物进化方向
C.乙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丁过程是遗传物质定向改变的结果
D.丁过程后可能会出现细胞的凋亡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江苏南师大第二附属高级中学高三初期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应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选用无色塑料薄膜,可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B.对板结土壤及时松土,可促进根细胞的有氧呼吸
C.给含有酵母菌的发酵液一直持续通气,可提高酒精产量
D.温室种植蔬菜,夜晚可适当降温,以减少呼吸消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河南省原名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科学家在黑暗时把叶绿体墓粒放在pH=4的溶液中,让基粒类囊体膜腔的pH值下降至4.然后将基粒移入pH=8并含有ADP和Pi的缓冲溶液中(如下图)。一段时间后,有ATP产生。
①为获取叶绿体,先要破碎叶肉细胞,再用 法分离。
②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基粒类囊体合成ATP的原因是 ,据此推测,叶绿体在自然状态下产生ATP的过程中,光能的作用是 。
(2)以测定CO2吸收速率与释放速率为指标探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
①温度在30-35℃间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的变化趋势是 (增加/减少/不变)。假设细胞呼吸昼夜不变,植物在20℃时,一昼夜中给植物光照l0h,则一昼夜净吸收CO2的量为 mg
②将该植物置于较弱光照下一段时间后取其叶片进行色素分离,与适宜光照厂分离的色素带进行比较,发现弱光下滤纸条下端两条色素带明显加宽,推测该植物可通过以增强对弱光的适应能力。同一植株的底部叶片呼吸作用强度比顶部叶片弱,其内部原因最可能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河南省原名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种植物种子经低温处理一段时间后,能够提早萌发。在低温处理过程中,种子内的激素含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有关推断错误的是.
A.脱落酸对种子的萌发起抑制作用
B.喷洒细胞分裂素溶液有利于种子储藏
C.脱落酸与赤霉素是互相对抗的关系
D植物生命活动在多种激素相互协调下进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河南省原名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下图甲表示麦芽糖酶催化麦芽糖水解的模型,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与麦芽糖量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模型能解释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其中a代表麦芽糖酶
B.限制f-g段上升的原因是酶的数量,整个实验中应设置“麦芽糖酶的量一定”
C.如果温度升高或降低5℃,f点都将下移
D.可用斐林试剂鉴定麦芽糖酶是否完成对麦芽糖的催化分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河南省原名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1880年美国生物学家恩格尔曼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光合作用的光谱,他将棱镜产生的光谱投射到丝状水绵体上,并在水绵悬液中放入好氧细菌,观察细菌的聚集情况(如图),他得出光合作用在红光区和蓝光区最强。这个实验的思路是
A.细菌对不同的光反应不、,细菌聚集多的地方,细菌光合作用强
B.好氧性细菌聚集多的地方,O2浓度高,水绵光合作用强
C.好氧性细菌聚集多的地方,产生的有机物多,水绵光合作用强
D.好氧性细菌大量消耗O2,使水绵光合作用速度快,则该种光有利于光合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南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部分)的组成及物质和能量流向情况(秃鹫以动物尸体为食),该生态系统中 ( )
A.M代表光能,N代表热能,P代表无机盐、CO2
B.共有4条捕食食物链,秃鹫所占有的营养级最多
C.图中狼与蚊子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D.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