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8.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实验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实验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
B.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C.实验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来调节
D.要证明胰液分泌还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分析 1、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液不分泌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2、分析实验:
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
②与④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

解答 解:A、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A正确;
B、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分泌的,B错误;
C、②与④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C正确;
D、①与③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但也可能通过神经调节,要证明胰液分泌还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虽然考查实验的分析,本实验来源于课本,是对课本实验的一个再现,所以要求对课本相关的实验的探究过程一定要明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入细菌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  ②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 ④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以上4个实验,适时一段时间后离心,检测到放射性主要部位是(  )
A.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
C.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沉淀
D.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分析下图家族中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3、Ⅱ4、Ⅱ5、Ⅱ6基因型相同
B.该遗传病属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C.7有一个致病基因由Ⅰ1传来
D.9和Ⅲ8婚配,后代子女发病率为$\frac{1}{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2010年,英国“试管婴儿之父”罗伯特•爱德华兹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面是试管婴儿培育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过程①中可通过注射促性腺激素增加排卵数量
B.过程②可以不需要获能液,在一般的溶液环境里就能完成
C.过程③的培养液中应该添加动物血清
D.过程④成功的条件之一是受体对供体胚胎没有排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某致病细菌分泌的外毒素,无色,细针状结晶,对小鼠和人体有很强的毒性,可引起流涎、呕吐、便血、痉挛等,以致死亡.已知该外毒素为环状肽,结构式如图所示:

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该化合物中含有0游离的个氨基,0个游离羧基.
(2)该化合物是由7个氨基酸组成脱水缩合的,含有7个肽键,请写出这些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3)组成该化合物的氨基酸有5种,其中有几个氨基酸的R基相同,这个R基是-CH3
(4)填写虚线框内结构的名称:A.肽键.
(5)某条肽链,其分子式为CaHbNcOdS,并且是由下列五种氨基酸组成的,其中含有e个赖氨酸残基:
那么将该多肽彻底水解后将会得到$\frac{d-c+e-1}{2}$个天门冬氨酸(结果可含分子式中的未知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药物.下图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人胰岛素的操作过程示意图:

(1)图中B的化学本质是DNA.在⑥⑦过程中要用到的酶有DNA连接酶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2)确诊糖尿病常用的方法是检测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且空腹时的血糖浓度持续高于160mg/dl.
(3)不能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来代替图中的人胰岛B细胞,这是因为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
限制性内切酶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限制性内切酶Ⅱ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在质粒上有酶Ⅰ的一个切点,在目的基因的两侧各有一个酶Ⅱ的切点.
(4)请画出质粒被限制酶Ⅰ切割后所形成的黏性末端
(5)请画出目的基因两侧被限制酶Ⅱ切割后所形成的黏性末端
(6)在DNA连接酶作用下,上述两种不同限制酶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也能连接,这是因为:不同限制酶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是相同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马铃薯是种植广泛的农作物,病毒侵染后导致产量大幅下降,培育脱毒和抗毒的马铃薯品种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方法.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马铃薯茎尖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因此可将马铃薯茎尖接种在培养基中,经过人工培养获得脱毒苗.培养基中添加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启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诱导离体细胞经过脱分化、再分化完成组织培养过程,从而形成脱毒苗.为监控脱毒苗的质量,可采用DNA分子杂交的方法检测病毒的基因,也可采用抗原-抗体杂交的方法检测病毒的蛋白质.
(2)研究人员研究了茎尖外植体大小对苗的成苗率和脱毒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实验结果表明,茎尖越小,成苗率越低,脱毒率越高,因此马铃薯脱毒培养中茎尖外植体的适宜大小为0.27mm.
(3)若要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抗病毒的马铃薯植株,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将病毒复制酶基因插入到农杆菌中Ti质粒的T-DNA上,构建了基因表达载体后,将其导入马铃薯受体细胞,筛选出成功转化的马铃薯细胞后,再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形成完整植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有关如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一②表示翻译B.①②中共有8种碱基
C.①②中的A不能表示同一种核苷酸D.②中的U表示一个遗传密码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如图为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示意图.

(1)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基础是动物细胞培养.
(2)细胞融合是随机的过程,在HAT培养基中培养,目的是筛选出杂交瘤细胞.
(2)与传统血清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所具有的优点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
(4)若用15N标记的氨基酸培养能产生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放射性物质在细胞结构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5)检查某种毒物是否能改变细胞染色体的数目,最好选用细胞分裂到期的中期细胞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