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4.大多数生物在空间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食物B.温度、光照C.温度、温度D.光照、食物

分析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对于植物来讲,阳光对植物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与动物的食物有关.

解答 解: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光照、食物,因为光照影响植物的分布和分层,而动物则直接或间接地依赖植物而生存,因为不同层次的植物为不同的动物提供食物因而动物因食性的不同而分层.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一般,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进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识记群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群落的垂直结构的理解.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关于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适当的低氧和低温环境有利于水果的保鲜
B.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C.光合作用中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细胞呼吸中化学能主要转变为ATP中的能量
D.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提高作物产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培养繁育花卉所利用的原理是细胞具有全能性
B.克隆羊的诞生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C.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其细胞的全能性并不受到限制
D.愈伤组织的形成说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图中P点表示对植物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浓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可表示水平放置的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B.该图可表示水平放置的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C.该图可表示胚芽鞘尖端向光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D.该图可表示去掉顶芽后侧芽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过程,不能说明的是(  )
A.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分工明确,又紧密联系
B.生物膜结构有一定的联系性
C.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有一定的联系
D.分泌物的排出是主动运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现有四个纯种果蝇品系,其中品系①的性状均为显性,品系②~④均只有一种性状是隐性,其余性状均为显性.这四个品系的隐性性状及控制该隐性性状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如表所示.
品系
隐性性状残翅黑身紫红眼
相应染色体Ⅱ、Ⅲ
现要设计验证孟德尔遗传定律杂交实验的第一步,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通过观察体色验证分离定律,可选择交配品系组合为②×④
B.若通过观察翅型验证分离定律,必须选择交配品系组合①×②
C.若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可选择观察体色与眼色两对相对性状
D.若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可选择观察翅型和体色两对相对性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有关生物体内化学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核酸中的N只存在于碱基中,蛋白质中的N只存在于氨基中
B.Na、Fe元素既不属于大量元素也不属于微量元素
C.在细胞中,C元素的含量最多,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
D.等质量的脂肪中C、H的含量较糖类和蛋白质高,故彻底氧化分解产生能量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棉铃虫的Bt毒蛋白抗性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为研究抗虫棉种植区中棉铃虫Bt毒蛋白抗性基因频率的变化,科研人员连续三年将实验室饲养的纯合抗性雌虫与在田间随机捕捉到的雄虫单对杂交,随后单独孵化雌虫所产的全部卵,得到单雌系.孵化过程中用Bt毒蛋白基因高表达的棉叶饲喂单雌系幼虫5天,检测幼虫体质量,结果如图所示.

(1)科研人员将饲喂5天后存活的幼虫达到虫体质量≥0.6mg的单雌系定义为抗性单雌系,由抗性基因遗传规律分析,理论上抗性单雌系中的幼虫是抗性基因的纯合子(填“纯合子”、“杂合子”或“纯合子及杂合子”).幼虫体质量为0mg,表明该单雌系的幼虫全部死亡,推测其父本不携带该抗性基因(或“是显性纯合子”).
(2)统计2012年的实验结果可知,抗性单雌系占所有单雌系的百分比为63.7%(保留小数点后1位),该百分比明显高于2010年,推测田闻棉铃虫种群的抗性基因频率高于2010年.
(3)通常在田间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同时,间隔种植少量非转基因棉或其他作物,该做法能使棉铃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上升速率减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布鲁氏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由布鲁氏杆菌(一种胞内寄生菌)所致.S19疫苗是预防布鲁氏病的普通疫苗,研究人员又研制了一种新型疫苗--DNA疫苗.
(1)研究人员将布鲁氏杆菌相关蛋白BCSP31的基因与运载体(或质粒)连接,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在某些体细胞将内目的基因转录,再以氨基酸为原料翻译出BCSP31蛋白,该蛋白作为抗原刺激小鼠,产生免疫反应.
(2)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将生长发育情况一致的小鼠随机分为四组,第1组注射用缓冲液配置的DNA疫苗50ug,第2组注射用缓冲液配置的S19疫苗50ug(等量的用缓冲液配置的S19疫苗)作为对照,第3组注射等量缓冲液配置的空质粒作为对照,第4组注射缓冲液50ug(或等量的缓冲液)作为空白对照.
(3)给上述四组小鼠接种等量的布鲁氏杆菌,检测、记录小鼠的相关指标,结果如表:
组别单位体积脾脏细菌数(log10CFU)特异性抗体的相对数值效应T细胞的相对数值
12.855X10690
23.565X10428
36.42未检测出未检测出
46.43未检测出未检测出
根据结果分析,DNA疫苗组小鼠单位体积脾脏细菌数明显低于第四组,抗体和效应T细胞的相对数值明显高于第四组,说明DNA疫苗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小鼠接种布鲁氏杆菌后,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从而起到免疫保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清除布鲁氏杆菌需要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起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