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4.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机体处于不同的外界环境或生理状态时,体内的一些组织、器官、系统的功能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是人体并不会因此而失去稳态.请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机体血液中②的含量变化对①、③的分泌起调节作用,此种调控机制为反馈调节.
(2)在寒冷环境中,②分泌量增加的同时b(填字母)的分泌量也增加,二者共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表现为协同作用.请写出寒冷条件下皮肤立毛肌收缩,起鸡皮疙瘩的反射弧皮肤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立毛肌.
(3)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会不断变化,导致该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结果.
(4)当人处于悲伤、紧张等感知刺激下,易受病毒感染,这一作用机理是神经系统分泌的神经递质作用于免疫系统,使人体免疫能力下降.
(5)由图2可知:稳态的实现是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之间通过细胞产生的信号分子(或神经递质、激素和免疫因子)(物质)联系的.

分析 (1)分析图1: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所图中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甲状腺激素、③是促甲状腺激素.
(2)分析图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是相互影响,共同调节人体的稳态.

解答 解:(1)图1中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甲状腺激素,③为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对①③的调节是负反馈调节.
(2)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都能够增强机体的代谢,所以②的分泌量增加,同时肾上腺细胞分泌肾上腺素增多,二者共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表现为协同作用.在寒冷条件下,寒冷刺激皮肤的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到达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后,兴奋通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立毛肌,使立毛肌收缩.
(3)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会不断变化.
(4)由图2可知,神经系统通过神经递质作用于免疫系统,而当人在紧张、悲伤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下降,所以当人处于悲伤、紧张等感知刺激下,易受病毒感染的机理是神经系统分泌的递质作用于免疫系统,使免疫功能下降,所以易受病毒感染.
(4)图2中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通过细胞产生的信号分子进行双向联系(信息传递).
故答案为:
(1)反馈
(2)b 协同 皮肤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立毛肌
(3)外界环境因素 细胞代谢活动
(4)神经系统分泌的神经递质作用于免疫系统,使人体免疫能力下降
(5)信号分子(或神经递质、激素和免疫因子)

点评 本题结合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图等,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向猪膀胱膜内注入一半0.3g/mL的蔗糖溶液,扎紧入口,然后将其浸入0.05g/m的蔗糖溶液中,每隔10min称一次重量,下列坐标图象中,能正确表示测定结果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甘氨酸是脊髓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它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脊髓神经元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直接参与甘氨酸合成、分泌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可引起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D.马钱子碱是Cl-通道的拮抗物,过量注射马钱子碱可能使动物兴奋过度而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一种蛋白质是由三条肽链组成的,共有102个氨基酸,若每个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量是120,则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12240B.10236C.10404D.1045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实验操作能够达到预期的是(  )
A.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可用过氧化氢作为反应底物
B.叶绿体色素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可导致滤纸条上色素带重叠
C.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中,使用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
D.在“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中,选用马蛔虫的受精卵进行实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出某植物细胞的甲、乙、丙三种细胞器,测定其中三种有机物的含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能产生ATP
B.乙可能存在于原核细胞中
C.丙与蛋白质的加工有关
D.因为甲、丙含有核酸,所以均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美国科学家James E.Rothman、Randy W.Schekman以及德国科学家Thomas C.Südhof,由于发现了囊泡准确转运物质的调控机制,共同获得了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细胞内部产生的蛋白质被包裹于膜泡形成囊泡,囊泡被分成披网格蛋白小泡、COPI被膜小泡以及COPII被膜小泡三种类型.三种囊泡介导不同途径的运输,分工井井有条,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细胞“货物”运送到正确的目的地.据图回答问题(括号填字母,横线上填文字)
(1)囊泡是一种细胞结构,但由于其结构不固定,因而不能称之为细胞器.图示细胞中,能产生囊泡的结构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a”表示的大分子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与主动运输的区别是不需载体,主要运输对象是大分子.
(2)如果转运系统受到干扰,则会对有机体产生有害影响,并导致如糖尿病等疾病,糖尿病的产生原因可能是胰岛素合成过程(环节)有问题.在胰岛细胞中能发生碱基“A-T”配对的结构或部位是线粒体、细胞核.
(3)COPI被膜小泡则主要介导蛋白质从C(高尔基体)运回B(内质网).COPII与结构C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系统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4)为了确定参与膜泡运输的基因(sec基因),科学家筛选了两种酵母突变体,这两种突变体与野生型酵母电镜照片差异如下:
酵母突变体与野生型酵母电镜照片的差异
sec12基因突变体突变体细胞内内质网特别大
sec17基因突变体突变体细胞内,尤其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间积累大量的未融合小泡
据此推测,sec12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功能是与内质网小泡的形成有关.sec17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功能是参与膜泡(或“小泡”)与高尔基体的融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下面是某校高二甲乙两个生物兴趣小组研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甲组:探究“萘乙酸(NAA)对小麦幼叶鞘生长的影响”.他们配制了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萘乙酸(NAA)溶液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编号123456
NAA溶液浓度(mol•L-1010-1210-1010-810-610-4
幼叶鞘增长长度(mm)2.63.23.95.13.11.8
乙组:探究“萘乙酸对绿豆幼根生长的影响”,方法步骤如下:
①取培养皿6套,编号,并向其中分别加入5mL浓度为10mg•L-1、1mg•L-1、0.1mg•L-1、0.01mg•L-1、0.001mg•L-1、0.0001mg•L-1的萘乙酸溶液.
②在每个培养皿中先放入一张滤纸,再将已萌发的5粒绿豆种子(萌发的幼根等长)整齐排在滤纸上,然后将培养皿均置于220C恒温箱中黑暗条件下培养.
③5天后,测量每个培养皿中绿豆幼根的长度并计算出平均值.
请回答:
(1)对小麦幼叶鞘的生长来说,最适的萘乙酸浓度为10-8mo1•L-l左右,10-4mol•L-1NAA的作用效应是抑制生长.
(2)分析甲组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较低浓度范围内,随萘乙酸浓度的增加,对幼叶鞘生长的促进作用增强;继续提高萘乙酸浓度,促进作用减弱,甚至起抑制作用.(萘乙酸对幼叶鞘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3)乙组实验中盛有不同浓度萘乙酸溶液的小培养皿必须加盖,其原因是避免水分蒸发引起溶液浓度变化.
(4)请修正乙组实验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应增设加入5mL蒸馏水的7号培养皿作为对照组.
(5)试设计一个表格用以统计不同浓度萘乙酸中绿豆幼根的生长状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福建厦门高二下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我国西部某些地区,由于硬性规定种植不适应干旱气候的杨树,以致于杨树长成半死不活的“小老头”状,结果防护林成了残败的“灰色长城”。上述做法违背了

A.整体性原理 B.系统整体性原理

C.协调与平衡原理 D.物种多样性原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