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 | |
B. | 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保护区内珍稀动物种群的K值 | |
C. | 直接影响野生生物种群密度变化的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 |
D. | 防治害虫时,应该在某种群数量达到$\frac{K}{2}$之后进行捕杀 |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解答 解:A、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都是估算法,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A正确;
B、种群的K值大小与环境条件有关,环境条件得到改善,种群的K值会增大,B正确;
C、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C正确;
D、防治害虫时越早越好,应该在其种群数量达到$\frac{K}{2}$之前进行捕杀,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以及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南省新乡市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理科)(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现象能体现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是( )
①根的背光生长 ②茎的背地生长 ③茎的向光生长
④顶端优势 ⑤除草剂的应用 ⑥无子果实的培育.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①④⑥ D.②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年上海市徐汇区高考一模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某研究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某地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图(如图1):图中显示,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
(2)调查小组对一块荒地的几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年份 | |||||
植物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甲 | 10.0 | 9.2 | 8 | 6.8 | 5.5 |
乙 | 3.0 | 2.1 | 1.1 | 0.3 | 0.1 |
丙 | 0.3 | 0.6 | 1.1 | 1.5 | 2.3 |
丁 | 3.0 | 2.0 | 0.4 | 0 | 0 |
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 ;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环境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3)图2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多的是第 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年上海市徐汇区高考一模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对429人的ABO血型的基因型进行了检测并计算,得到IA的频率为0.24,IB的频率为0.06,i的频率为0.70.问:该人群中O型血的人数是( )
A.200人 B.210人 C.220人 D.230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年上海市徐汇区高考一模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图中,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 A地区物种甲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留居A地区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
C.乙、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
D.甲、乙两个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有氧呼吸中[H]和O2的结合 | B. | 光合作用中ADP的生成 | ||
C. | 转录时mRNA的合成 | D. | 翻译时氨基酸的脱水缩合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自然界绝大多数种群的增长与甲相同 | |
B. | a点时乙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 |
C. | ab段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 |
D. | b点后乙种群数量一直保持稳定不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在不同的细胞内,核仁的大小和数量相同 | |
B. | 核内存在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 |
C. | 细胞核内的液体叫做细胞液 | |
D. | 核孔是包括DNA在内的高分子物质任意通过的通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