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0.在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一般发生在(  )
A.有丝分裂后期B.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
C.减数第一次分裂D.减数第二次分裂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 解:A、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此时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相同基因分离,而不是等位基因分离,A错误;
B、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而导致基因重组,但不会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B错误;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C正确;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此时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相同基因分离,而不是等位基因分离,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鼓山校区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5秋•福州校级期末)DNA分子完全水解后不可能存在的产物是( )

A.脱氧核糖 B.核糖 C.含氮碱基 D.磷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如图是某家族遗传系谱图.设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据查Ⅰ-1体内不含乙病的致病基因.

(1)甲病的遗传方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的遗传方式伴X隐性遗传,这两种病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2)Ⅰ-2的基因型是AaXBXb
(3)Ⅱ-7和Ⅱ-8婚配,他们生一个患甲病男孩的几率是$\frac{1}{6}$.
(4)若Ⅱ-7和Ⅱ-8生了一个同时患两种病的孩子,那么他们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几率是$\frac{1}{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关于植物体内乙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促进果实的成熟B.能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物增高
C.能促进种子萌发D.能促进细胞的分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福建省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5秋•福建校级期末)河豚毒素是一种Na+通道蛋白抑制剂,它的毒性比剧毒的氰化钾还高1 000多倍.误食河豚中毒后致死率非常高.河豚毒素可引起( )

A.神经兴奋无法传递,肌肉瘫痪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C.突触后神经元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D.肌肉持续痉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面为基因部分功能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过程表示基因表达中的转录过程
B.②过程表示基因表达中的翻译过程
C.基因指导合成的产物都是蛋白质
D.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下面两幅图分别是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和克隆羊培育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和图乙所示的过程中,都必须用到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手段是动物细胞培养.
(2)图甲中②过程常在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物理方法如离心、振动、电刺激也可)诱导下完成,④过程与体外培养相比,其优点是不需特定的培基,不需严格的外界环境条件.
(3)单克隆抗体能定向攻击癌细胞,主要是利用其特异性.
(4)若不考虑环境因素影响,克隆羊的性状全部像白面绵羊吗?为什么?不是,卵细胞细胞质的遗传物质也能控制某些性状
(5)图乙过程的技术具有多种用途,但是不能D
A.有选择地繁殖某一性别的家畜         B.繁殖家畜中的优良个体
C.用于保存物种                     D.改变动物的核基因
(6)在目前现有技术条件下,还不能将从动物体内分离出来的成熟的体细胞直接培养成一个新个体,而是必须将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才能发育成新个体,你认为原因最可能是C
A.卵细胞大,便于操作                           B.卵细胞含有的营养物质多
C.卵细胞的细胞质可使体细胞胞核全能性得到表达      D.重组细胞才具有全能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燕麦颖色的遗传受两对基因(A-a,B-b)的控制,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见下表:
基因型B存在(A_B_或aaB_)A存在,B不存在(A_bb)A和B都不存在(aabb)
颜色黑颖黄颖白颖
(1)若利用基因型为Aabb的黄颖植株,快速培养出纯合的黄颖植株,最佳方法是[单倍体]育种法.
(2)为研究两对基因的位置关系,现选取纯合黑颖植株(基因型为[AABB])与白颖植株进行杂交实验,如果观察到F2中黑、黄、白三种不同颜色的品种比例是12:3:1,则表明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燕麦颜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如图是燕麦颜色遗传的生化机理,酶x、y是基因A(a)或B(b)表达的产物,可推断出酶x是由基因[B]控制合成的.由此可见,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在完全显性条件下,如果具有下列所示基因的生物自交,其子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