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1.图甲为某种反射弧示意图,图乙是图甲中其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结合实验回答问题:

(1)图甲中电激(即用电刺激)E,结果A发生运动反应;电激B,结果A反应而E无反应.这表图中A是效应器,E是感受器,D是传入神经,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方向是向左.(向左或向右)
(2)图乙⑤中是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该过程需[⑦]线粒体提供能量,⑤中的物质可与①作用改变[③]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结构①的形成与细胞结构中的核糖体有关,结构⑤突触小泡的形成与细胞器高尔基体有关.
(3)若⑦内的氧浓度为A,二氧化碳浓度为B,⑦外的氧浓度为A′,二氧化碳浓度为B′,则它们的大小关系为:A小于A′,B大于B′(大于或小于).

分析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反射弧的结构、突触的结构和神经兴奋的传递.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E是感受器、D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B是传出神经、A是效应器.乙图中①、②、③、④、⑤、⑥、⑦分别是受体、离子通道、突触后膜、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髓鞘、线粒体.

解答 解:(1)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由于在①处用电流刺激神经纤维,A有反应而E无反应,而电流刺激E,可观察到A发生运动反应,表明A为反射弧中的效应器,E为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方向是向左.
(2)图乙⑤突触小泡中是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该过程需⑦线粒体提供能量,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从而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结构①递质受体是蛋白质,它的形成与细胞结构-核糖体关,结构⑤突触小泡的形成与细胞器高尔基体有关.
(3))⑦线粒体,氧气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线粒体,二氧化碳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线粒体运输出来,自由扩散都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因此线粒体内的氧气浓度小于线粒体外,线粒体内的二氧化碳高于线粒体外.
故答案为:
(1)效应器  感受器  传入神经  向左
(2)神经递质  胞吐  ⑦线粒体  ③突触后膜  核糖体  突触小泡  高尔基体
(3)小  大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突触的结构与神经冲动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物质运输的方式,分析题图明确各部分结构是解题的突破口,对突触结构与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与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的理解与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将耐高温淀粉酶(Amy)基因a与载体结合后导入马铃薯植株中,经检测发现Amy在成熟块茎细胞中存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获取基因a的限制酶的作用部位是图中的①
B.连接基因a与载体的DNA连接酶的作用部位是图中的②
C.基因a进入马铃薯细胞后,经复制可传给子代细胞
D.通过该技术人类实现了定向改造马铃薯的遗传性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细胞中与其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不相同的有(  )
A.四分体时期的细胞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D.精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含有215个N原子的200个氨基酸,形成的5个四肽、3个六肽和1个2条肽链构成的蛋白质分子.这些多肽和蛋白质分子中,肽键与氨基数目的最大值分别是(  )
A.198和215B.191和215C.189和11D.190和2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根据病毒侵入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规律,为提高人体对病毒的免疫能力,预防疾病,常采取的措施是注射(  )
A.灭活抗原B.抗体C.抗生素D.抗病毒药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有关细胞分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无丝分裂过程也要进行DNA复制
B.动物细胞主要进行有丝分裂
C.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不形成细胞板
D.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只能进行无丝分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过敏通常也叫超敏,是指机体对抗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如图为机体内发生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的流程图,图中甲、乙、丙、丁代表不同物质,字母代表不同的细胞,数字代表不同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体液免疫调节过程中,物质甲是抗原,物质乙是淋巴因子,分析图示可知,第二次注射甲时,产生的浆细胞来源于CE(填字母).
(2)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免疫细胞是上图中的A(填字母). 图中呈递抗原的过程是②(填数字).
(3)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发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甲刺激后发生的免疫失调病. 在此过程中,物质甲是过敏原,与体液免疫相比,其特有的过程包括⑧⑩ (填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1976年,美国的H.Boyer教授首次将人的生长激素抑制释放因子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并获得表达,这是人类第一次获得的转基因生物,此文中的表达是指该基因在大肠杆菌内(  )
A.能进行DNA的复制B.能进行转录
C.能合成生长激素抑制释放因子D.细菌繁殖,肺部感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某一哺乳类动物的体细胞中有16对染色体,假设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在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它的次级卵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体移向同一极,则这个初级卵母细胞产生正常卵细胞的几率是(  )
A.$\frac{1}{2}$B.0C.$\frac{1}{3}$D.$\frac{1}{4}$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