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3.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A.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B.前期染色体散乱排列,核膜和核仁逐渐消失
C.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排布于赤道板上
D.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 解:A、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
B、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散乱排列,核膜和核仁逐渐消失,B正确;
C、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排布于赤道板上,C正确;
D、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可能发生,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如图表示以DNA为模板转录RNA的过程图解.图中4、5表示两种功能不同的酶,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玉米的叶肉细胞中,能够进行该过程的细胞结构有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2)复制过程中,DNA首先在解旋酶的催化作用下,将DNA分子中碱基对内的氢键断开,该过程称为解旋.
(3)转录在[4]RNA聚合酶的催化作用下,以其中的甲链为模板,以[3]核糖核苷酸为原料,由ATP提供能量,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出[2]mRNA.
(4)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转录的产物通过核孔进入到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在一起指导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如图为某蛋白质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该蛋白质中共含有2条肽链,180个肽键,肽键可表示为-CO-NH-.
(2)理论上分析,该蛋白质至少有2个-COOH,至少有2个-NH2
(3)在氨基酸形成该蛋白质后,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减少了3240.
(4)写出该蛋白质中两条肽链之间可能的区别:氨基酸数目、种类和排列顺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不含N元素的化合物是(  )
A.甘氨酸B.纤维素C.核糖核酸D.脱氧核苷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现有一种“十五肽”,分子式为CxHyNzOdSe(z>15,d>16).已知其彻底水解后得到下列几种氨基酸:

将一个“十五肽”彻底水解,可生成e个半胱氨酸、$\frac{d-16}{2}$个天冬氨酸和z-15个赖氨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某科研小组为研究外界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调查了野生桑蚕种群的数量变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甲)和人类过度开发海洋资源对南半球鲸捕获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图甲和图乙可知,外源性因素会影响种群的数量
B.不适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桑蚕的种群密度;桑蚕种群密度增大,病毒感染率也增加
C.长须鲸种群数量不呈“J”型增长
D.蓝鲲鲸在1928年左右捕获量即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高盐环境对植物生长等的影响称为盐胁迫,它会破坏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而限制作物高产.耐盐小麦A和B引起科学家们的关注,为探讨耐盐小麦的耐盐机理,科学家们以小麦新品系A和B为材料,研究了其愈伤组织在盐胁迫下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植物体内重要的呼吸酶类)活性的变化和ABA(脱落酸)含量的变化.

(1)受盐胁迫情况下,耐盐小麦A体现的耐盐性是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ABA)未起作用.
(2)过氧化氢酶广泛存在动、植物细胞中,为了测定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可用单位时间、单位体积中反应物的减少量或生成物的增加量来表示.
(3)若已知ABA能促进耐盐性,小麦品系A和品系B在盐胁迫过程中,品系A(填A或B)更能抗盐,ABA在种子萌发过程中与赤霉素(填激素)起拮抗作用,ABA合成部位是根冠、萎焉的叶片.
(4)盐胁迫下,小麦根细胞吸水能力下降,导致气孔关闭,从而影响小麦的光合速率.
(5)据图分析,盐胁迫对小麦细胞呼吸这一生理过程的影响不显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利用微生物分解淀粉生产糖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某研究所为了从长期种植马铃薯的土壤中分离出能够高效分解淀粉的细菌,进行了如下实验.请进一步完善实验内容并回答相关问题:
(1)实验步骤:
①配制以淀粉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为了使培养基凝固成固体,应该向培养基中加入的物质是琼脂.
②将土壤样品接种到已灭菌的培养基上,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上会出现菌落和透明圈.
③将接种针用灼烧法灭菌后,从②中的培养基上挑取一定量细菌,接种至液体(填“固体”、“半固体”或“液体”)培养基,在恒温摇床上培养24h,使细菌大量繁殖.
④取与①培养基中相同的成分及配比,并加入少量碘液,使制作的培养基呈蓝紫色,灭菌并调节PH,用稀释涂布平板(涂布分离) 法将③过程所获得大量繁殖的细菌接种到该培养基上.
⑤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菌落周围培养基的颜色变化及其范围的大小,周围出现较大透明圈(浅色范围大)的菌落即为初选菌落,经进一步分离、纯化后即可达到实验目的.
(2)上述实验步骤中,倒平板和接种的操作都应在超净台上的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3)上述实验步骤中,从用途看,①所用培养基属于选择 培养基,④和⑤所用培养基属于鉴别(鉴定)培养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小鼠的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控制,其中A/a控制灰色物质合成,B/b控制黑色物质合成.两对基因控制有色物质合成的关系如下图:
白色前体物质$\stackrel{基因Ⅰ}{→}$有色物质1$\stackrel{基因Ⅱ}{→}$有色物质2
(1)选取三只不同颜色的纯合小鼠(甲-灰鼠,乙-白鼠,丙-黑鼠)进行杂交,结果如下:
亲本组合F1F2
实验一甲×乙全为灰鼠9灰鼠:3黑鼠:4白鼠
实验二乙×丙全为黑鼠3黑鼠:1白鼠
①两对基因(A/a和B/b)位于2对染色体上,小鼠乙的基因型为aabb.
②实验一的F2代中,白鼠共有3种基因型,灰鼠中杂合体占的比例为$\frac{8}{9}$.
③图中有色物质1代表黑色物质,实验二的F2代中黑鼠的基因型为aaBB、aaBb.
(2)在纯合灰鼠群体的后代中偶然发现一只黄色雄鼠(丁),让丁与纯合黑鼠杂交,结果如下:
亲本组合F1F2
实验三丁×纯合黑鼠1黄鼠:1灰鼠F1黄鼠随机交配:3黄鼠:1黑鼠
F1灰鼠随机交配:3灰鼠:1黑鼠
①据此推测:小鼠丁的黄色性状是由基因A突变产生的,该突变属于显性突变.
②为验证上述推测,可用实验三F1代的黄鼠与灰鼠杂交.若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鼠:灰鼠:黑鼠=2:1:1,则上述推测正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