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强度(kxl) | 0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
CO2吸收速率(mg•m-2•h-1) | 甲 | -3.6 | -0.72 | 2.4 | 3.0 | 4.8 | 6.9 | 7.2 |
乙 | -4.6 | -1 | 2.4 | 3.6 | 5.8 | 7.9 | 8.8 |
分析 叶绿体色素提取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所以,可以在叶片被磨碎以后用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色素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将叶绿体中不同的色素分离开来.
提取绿叶中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丙酮)、SiO2、CaCO3,其中无水乙醇(丙酮)的作用是提取色素,SiO2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充分,CaCO3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用层析液,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越大,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越快,距点样处越远.距点样处的距离由近到远的色素依次是: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和胡萝卜素.
分析图示可知,色素带Ⅰ表示叶绿素b,色素带Ⅱ表示叶绿素a,色素带Ⅲ表示叶黄素,色素带Ⅳ表示胡萝卜素.
解答 解:(1)色素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将叶绿体中不同的色素分离开来.滤液细线不能没入层析液,防止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图中得到了正常的色素带,因此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层析液最先所处的位置是A.
(2)①第Ⅰ条色素带是叶绿素b,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缺失第Ⅰ条色素,说明植株不能合成叶绿素b,该植株对红光和蓝紫光的吸收能力减弱.
②两植株的CO2吸收速率代表净光合速率,比较甲、乙两组试验数据,更加适合在强光下生活的是植株乙;当光照强度为0klx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植株甲的呼吸强度为3.6mg•m-2•h-1,乙的呼吸强度为4.6mg•m-2•h-1,因此当光照强度为15klx时,植株甲的光合作用速率为3.0+3.6=6.6mg•m-2•h-1,植株乙的光合作用速率为3.6+4.6=8.2mg•m-2•h-1;当光照强度为30klx 时,植株甲CO2吸收速率为7.2mg•m-2•h-1,根据光合作用反应方程式,6CO2+12H2O$→_{叶绿体}^{光能}$C6H12O6+6O2+6H2O,求出积累的葡萄糖的量约为$\frac{180×7.2}{6×44}$=4.9mg•m-2•h-1.
故答案为:
(1)纸层析法 A
(2)①叶绿素b 红光和蓝紫
②乙 小于 4.9
点评 本题考查了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试验,光合作用的有关计算,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温度和pH是自变量 | |
B. | 在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实验中,正方体琼脂块表面积和体积之比是无关变量 | |
C. | 在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的实验中,插条生根数是因变量 | |
D. | 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马铃薯块茎匀浆液中加人碘-碘化钾溶液,需用显微镜观察到变蓝色 | |
B. | 蛋清稀释液中依次加人双缩脲A、B试剂,需加热后溶液变紫色 | |
C. | 梨汁中加人本尼迪试剂,需加热后出现红黄色沉淀 | |
D. | 花生子叶用苏丹Ⅲ溶液染色后,肉眼可直接观察到橙黄色颗粒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第1组 | 第2组 | 第3 |
黄色无纹×黄色无纹 ↓ 黄色无纹:黄色有纹 3:1 | 黄色无纹×绿色有纹 ↓ 绿色无纹:黄色无纹:绿色有纹:黄色有纹 1:1:1:1 | 绿色有纹×绿色有纹 ↓ 绿色有纹:黄色有纹 2: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frac{5}{8}$ | B. | $\frac{3}{8}$ | C. | $\frac{3}{4}$ | D. | $\frac{1}{4}$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浙江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二下期中联考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用微伏表测量受刺激后的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已知该纤维静息电位为-70 mV,如果
微伏表上发生一次持续约1 ms的电位差的变化:由-70 mV上升到0,再继续上升至+40
mV,然后再下降恢复到-70 mV。则刺激部位和微电极放置位置正确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