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孟德尔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因子理论,阐述两大遗传定律 | |
B. | 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提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平行 | |
C. | 20世纪初,科学家们在一些蝗虫的细胞里发现了性染色体 | |
D. | 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4、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解答 解:A、孟德尔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因子理论,阐述两大遗传定律,这为摩尔根取得成就提供了理论基础,A错误;
B、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在此基础上,摩尔根采用了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B错误;
C、20世纪初,科学家们在一些蝗虫的细胞里发现了性染色体,这为摩尔根取得成就提供理论基础,C错误;
D、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与摩尔根成就的取得没有关系,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包括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等,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 |
B. | 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 |
C. | 人类的记忆主要可分为3种不同形式 | |
D. | 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的过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沉淀物也有很弱的放射性,是由于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造成的 | |
B. | 所使用的噬菌体必须是从接种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的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的 | |
C. | 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方法是为了把蛋白质和DNA分子分开,以便检测各自的放射性 | |
D. | 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示人体内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cd的细胞都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
B.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都发生在cd段某一时期
C.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细胞板和纺锤体都出现在bc时期
D.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ef期的细胞都含两个染色体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 |
B. | 自然选择直接选择的是表现型 | |
C. | 地理隔离可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 | |
D. | 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引起咳嗽反射的感受器位于呼吸道粘膜上 | |
B. | 传入神经兴奋部位膜内侧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 |
C. | 兴奋由传入神经元传递给传出神经元必须经过突触结构 | |
D. | 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内Na+浓度高于细胞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