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4.遗传学家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下列内容与摩尔根成就的取得没有关系的是(  )
A.孟德尔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因子理论,阐述两大遗传定律
B.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提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平行
C.20世纪初,科学家们在一些蝗虫的细胞里发现了性染色体
D.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4、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解答 解:A、孟德尔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因子理论,阐述两大遗传定律,这为摩尔根取得成就提供了理论基础,A错误;
B、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在此基础上,摩尔根采用了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B错误;
C、20世纪初,科学家们在一些蝗虫的细胞里发现了性染色体,这为摩尔根取得成就提供理论基础,C错误;
D、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与摩尔根成就的取得没有关系,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包括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等,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有关学习和记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B.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C.人类的记忆主要可分为3种不同形式
D.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的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有关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细菌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沉淀物也有很弱的放射性,是由于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造成的
B.所使用的噬菌体必须是从接种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的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的
C.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方法是为了把蛋白质和DNA分子分开,以便检测各自的放射性
D.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示人体内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cd的细胞都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

B.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都发生在cd段某一时期

C.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细胞板和纺锤体都出现在bc时期

D.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ef期的细胞都含两个染色体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胰岛细胞的内分泌活动的协调有利于维持血糖平衡.下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胰岛素作用机理及引起胰岛素分泌异常的部分机理,其中抗体1、抗体2分别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能阻止葡萄糖或胰岛素与相应受体结合.

(1)由图可知: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其中枢位于下丘脑.支配胰岛细胞的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促进胰岛B细胞的分泌,却不影响胰岛A细胞的分泌,原因是胰岛A、B细胞与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不同(或胰岛A细胞上没有与该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
(2)胰岛B细胞含有与某病毒相似的结构,若人体感染该病毒,自身免疫系统会产生抗体1(抗体1/抗体2);消灭病毒时可破坏胰岛B细胞,引起Ⅰ型糖尿病,该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100多年前,位于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大峡谷北缘的卡巴森林是美国最美丽的森林之一,大约有1000多
只鹿生活在松林、云杉和冷杉林中,印第安人每到秋天就要狩猎这些鹿,他们的吃和穿全靠这些鹿.1906
年该森林被列为国家禁猎区,政府奖励捕杀狼、豹、山狗等肉食性野兽.这个方案初期非常成功,到1925
年鹿群增长到约1000000只,但是到了1930年鹿群下降到月25000只,到了1942年只剩下约8000只成活,
森林已经面目全非,取而代之的是那些鹿群不喜食的野草和灌木.
(1)人们在对鹿群种群密度调查时常采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对调查数据分析,100多年前鹿种群
数量变化还处于波动状态,而人为大量捕杀狼、豹、山狗等肉食性野兽后,鹿群数量大量增长后又急剧下
降,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森林(食物)几乎被吃光,种内斗争加剧.
(2)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而人类在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改变其速度和方向.
(3)事实告诉我们,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不是无限的.
(4)绘制鹿种群的能量去向示意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B.自然选择直接选择的是表现型
C.地理隔离可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
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某严格自花传粉的二倍体植物(2n),野生型为红花,突变型为白花.研究人员围绕花色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花色控制基因及在染色体上的定位,进行了以下相关实验.请分析回答:
(1)在甲地的种群中,该植物出现一株白花突变.让白花植株自交,若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全为白花植株)说明该突变型为纯合体.将该白花植株与野生型杂交,若子一代为红花植株,子二代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比为3:1,出现该结果的条件是:①红花和白花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基因完全显性;②配子具有 相同成活率及受精能力并能随机结合;③受精卵的发育能力及各基因型植株存活率相同.
(2)在乙地的种群中,该植物也出现了一株白花突变且和甲地的白花突变同为隐性突变.为确定甲、乙两地的白花突变是否由相同的等位基因控制,可将甲、乙两地的白花突变变型植株杂交,当子一代表现型为红花植株时,可确定两地的白花突变由不同的等位基因控制;若子二代中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植株:白花植株=9:7或红花植株:白花植株=1:1时,可确定白花突变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
(3)缺体(2n-1)可用于基因的染色体定位.人工构建该种植物的缺体系(红花)应有n种缺体.若白花由一对隐性突变基因控制,将白花突变植株与该种植物缺体系中的全部缺体分别杂交,留种并单独种植,当子代出现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植株:白花植株=1:1时,可将白花突变基因定位于该缺体所缺少的染色体.
(4)三体(2n+1)也可用于基因的染色体定位.若白花由一对隐性突变基因控制,将白花突变植株与三体系(红花纯合)中全部三体分别杂交,留种并单独种植,当子二代出现表现型 及比例为红花植株:白花植株=31:5时,可将白花突变基因定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当呼吸道粘膜受到机械刺激或化学刺激后,产生的兴奋传到脊髓的相关中躯,进而会引起呼吸肌快速收缩、舒张,产生咳嗽反射.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引起咳嗽反射的感受器位于呼吸道粘膜上
B.传入神经兴奋部位膜内侧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C.兴奋由传入神经元传递给传出神经元必须经过突触结构
D.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内Na+浓度高于细胞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