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8.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基本功能.请回答:
(1)生命系统中信息传递普遍存在.在神经细胞间传递的信息分子是神经递质.在群落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上信息传递的作用依次为调节种间关系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下表为某草原生态系统哺乳动物和鸟类的生存受到威胁的各种原因及比例调查结果.
原因哺乳动物鸟类
偷猎31% 20%
丧失栖息地 32%60% 
生物入侵 17% 12%
其他原因 20% 8%
在该系统中存在如图1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1:2,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约是原来的0.79倍(精确到百分位).该生态系统哺乳动物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丧失栖息地.
(3)图2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图.

①图l的种间关系有竞争与捕食.
②由于食性不同,鱼塘中鱼类、贝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群落的这种空间结构称为垂直结构,其意义是提高群落利用空间和食物资源的能力.
③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向贝类后,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图2所示:能量由贝类流向水禽的传递效率可表示为$\frac{G}{B}$ (用字母表示).图3中C表示贝类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水禽、鱼类的粪便量等于F-G(用字母表示).

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范围:在种内、种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信息传递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在计算第(2)小题时,由于能量传递效率已经确定,可以假设A有1kg,分别分别用不同的比例计算出C中所含有的能量,最后比例即可.

解答 解:(1)生命系统中信息传递普遍存在.在神经细胞间传递的信息分子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可由上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释放,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在群落水平上信息传递的作用是调节种间关系,在生态系统水平上信息传递的作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在该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1:2,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设A总共为1kg,比例未改变前能使C增重Xkg,比例改变后能使C增重Ykg;由于能量传递效率为10%,因此比例改变前:1kg=10×$\frac{X}{2}$+10×10×$\frac{X}{2}$,由此计算出X=$\frac{1}{55}$;比例改变后:1kg=10×$\frac{X}{3}$+10×10×$\frac{2X}{3}$,由此计算出Y=$\frac{1}{70}$,因此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约是原来的=$\frac{Y}{X}$=0.79倍.
从表格中看出,该生态系统哺乳动物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丧失栖息地.
(3)①图1的种间关系有竞争与捕食,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功能,在各种生物之间的捕食与被捕食过程中也能体现.
②生物具有分层现象,鱼类生活在水的上层、贝类生活在水的底层,在垂直方向上,称为垂直结构.
③能量由贝类流向水禽的传递效率可表示为$\frac{G}{B}$,生物的摄入量的去向,划为三部分:1、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2、粪便 3流入下一营养级,故图2中C表示贝类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水禽、鱼类的粪便量等于摄入量减去流入下一营养级的量即F-G.
故答案为:
(1)神经递质     调节种间关系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0.79   偷猎和丧失栖息地
(3)①竞争与捕食  ②垂直结构   ③$\frac{G}{B}$    贝类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F-G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酵母菌是酿酒和食品生产等多个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微生物,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利用酵母菌发酵生产酒精的原理是C6H12O6$\stackrel{酶}{→}$2C2H5OH+2CO2+能量(写反应式),该过程中,影响酵母菌酒精发酵的主要因素有氧气、温度、PH等.
Ⅱ.橘子果实含有芳香油,通常可用橘子皮作为材料提取芳香油,而且提取时往往选用新鲜的材料,理由是芳香油含量高.
Ⅲ.胡萝卜因含多种营养成分备受人们青睐.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胡萝卜组织培养的MS培养基与微生物培养基的主要区别是:
①前者含大量无机营养成分,后者以有机营养成分为主,②前者一般还含有植物激素.
(2)为了更容易榨取胡萝卜汁,提高澄清度,需要加入果胶酶.从该酶的高产微生物的发酵液提取此酶时,样品中存在甲、乙、丙、丁、戊五种蛋白质分子,其分子大小、所带电荷的性质和数量情况如图所示,常用凝胶色谱法将它们进行分离,其中移动速度最慢的分子是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苯、甘油、乙醇等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  )
A.渗透作用B.自由扩散C.主动运输D.内吞和外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6.一个生态养殖大棚里,水底养着螃蟹,水面漂浮着无土栽培的蔬菜,水面上方黄瓜藤枝蔓茂盛.漂浮蔬菜和黄瓜生长所需的肥料来自螃蟹的排泄物,大棚里同时种了一种特殊辣椒起驱虫作用.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只需输入太阳光能即可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
B.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该生态系统中螃蟹、漂浮蔬菜、黄瓜构成了生物群落
D.蔬菜和黄瓜从螃蟹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所以蔬菜和黄瓜也可以作为分解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稻鱼共生系统”中,鲤鱼通过冲撞稻秧导致稻飞虱等害虫落入水中并食之,同时使清晨水稻叶片上的露水滴落,减轻稻瘟病原孢子的产生和菌丝体生长;鲤鱼的游动,又使水浑浊,抑制水中杂草的生长;稻叶在给鲤鱼提供食物的同时,还为鲤鱼生长创造良好环境.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与水稻单种系统相比,稻鱼共生系统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分别表现在:①生态效益: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或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态.
②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或增加鱼的产出,增加农民收入.
(2)“亚洲鲤鱼”被引入美国,在当地已经构成了生态入侵,它与美国的本地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竞争、捕食的关系,导致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锐减.
(3)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仅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2和P2.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已知正常的β珠蛋白基因(以βA表示)经MstⅡ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后可得到长度为1.15kb和0.2kb的两个片段(其中0.2kb的片段通常无法检测到),异常的β珠蛋白基因(以βS表示)由于突变恰好在MstⅡ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点上,因而失去了该酶切位点,经MstⅡ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后只能形成一个1.35kb的DNA片段,如图1;现用MstⅡ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编号为1、2、3的三份样品进行处理,并进行DNA电泳(电泳时分子量越小扩散越快),结果如图2,则1、2、3号样品所对应个体的基因型分别是(以βA、βS表示相关的基因)(  )
A.βSβS、βAβS、βAβAB.βAβA、βAβS、βSβSC.βAβS、βSβS、βAβAD.βAβS、βAβA、βSβ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如图是与细胞增殖和分化有关的图解,图中b、c、d、e细胞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A.DNAB.mRNAC.tRNAD.蛋白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细胞C和细胞D的名称分别为B细胞、效应B细胞.
(2)维持机体稳态离不开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图甲所示调节机制中,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途径有:一是神经递质、淋巴因子和激素等信息分子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二是通过细胞间的接触实现信息交流,如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3)图甲中的A器官某区域出现病理损伤后,表现出排尿量异常增多、饮水剧增.可推测该器官受损后,引起抗利尿激素缺乏.
(4)人体的排尿是一个复杂的神经调节过程,图乙表示尿意的形成及排尿的调控过程.
①据图乙分析,若外伤引起脊髓胸段截断,将可能随时出现排尿现象,其原因是脊髓排尿中枢失去大脑的控制.
②膀胱的肌肉收缩引起排尿,尿液流经尿道时,刺激尿道使膀胱肌肉进一步收缩,此过程属于正(正、负)反馈调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关于稳态与环境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取样器取样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动物种群密度和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②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能起到生长素的作用,但不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
③人的长期记忆可能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而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④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能提高K值,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易地保护如建立濒危物种繁育中心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⑤长跑后肌肉酸痛是因为运动过程中骨骼肌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积累了大量的酸性物质比如乳酸等所致.
A.④⑤B.C.①③④D.②③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