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和土豆都富含淀粉,但红薯吃起来比土豆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在温度不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处于休眠期的红薯块根与土豆块茎处理30 min后测定还原糖的含量。结果如图:
(1)由图中曲线可知,60℃时红薯还原糖含量最高,原因是 。
(2)与红薯相比土豆不含还原糖的直接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确定土豆中不含还原糖的原因,请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①淀粉能被淀粉酶水解为还原糖;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选材料与用具:
去掉淀粉与还原糖的红薯提取液,去掉淀粉的土豆提取液,双缩脲试剂A液,双缩脲试剂B液,斐林试剂A液,斐林试剂B液,苏丹红染液,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等。七彩教育网
实验步骤:七彩教育网
第一步:取A、B、C三支试管,在A试管中加入去掉淀粉的土豆提取液2 mL,B试管中加入去掉淀粉和还原糖的红薯提取液2 mL。________水浴保温5 min。
第二步:向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水浴加温至60℃的___ ____溶液。水浴保温5 min。
第三步:将_______ __ _________后,向A、B试管内各加入2 mL。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可能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食用土豆时,消化分解成的葡萄糖,几乎被小肠上皮细胞全部吸收,该吸收过程需要__ _。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0年甘肃省兰州市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试卷(理综生物部分) 题型:综合题
(10分)红薯和土豆都富含淀粉,但红薯吃起来比土豆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在温度不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处于休眠期的红薯块根与土豆块茎处理30分钟后,测定还原糖的含量。结果如图:
(1)由图中曲线可知,60℃时红薯还原糖含量最高,原因是_______
(2)土豆不含还原糖的原因是____。
(3)为了确定土豆不含淀粉酶的原因,请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
①淀粉能被淀粉酶水解为还原糖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选材料与用具:去掉淀粉与还原糖的红薯提取液,去掉淀粉的土豆提取液,双缩脲试剂A液,双缩脲试剂B液,斐林试剂A液,斐林试剂B液,苏丹红染液,3%淀粉溶液,3%蔗糖溶液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A、B两支试管,在A试管中加入去掉淀粉的土豆提取液2mL,在B试管中加入去掉淀粉与还原糖的红薯提取液2mL,_______水浴保温5分钟。
第二步:向A、B两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水浴加温至60℃的____溶液。水浴保温5分钟。
第三步:将________注入C试管摇匀后,向A、B试管内各加入2mL,然后_______。最可能的实验结果:____
(4)食用土豆时,消化分解成的葡萄糖,几乎被小肠上皮细胞全部吸收,该吸收过程需要__________________。糖尿病人食用较多土豆,吸收的葡萄糖不同于常人的代谢出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3-2014学年浙江富阳场口中学高三上期第四次限时训练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红薯和土豆都富含淀粉,但红薯吃起来比土豆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在温度不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处于休眠期的红薯块根与土豆块茎处理30 min后测定还原糖的含量。结果如图: ( 注: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可生成麦芽糖。)
(1)由图中曲线可知,60℃时红薯还原糖含量最高,原因是 。
(2)与红薯相比土豆不含还原糖的可能原因是 。
(3)为了确定土豆中不含还原糖的原因,请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
①淀粉能被淀粉酶水解为还原糖;
② 。
备选材料与用具:
去掉淀粉与还原糖的红薯提取液,去掉淀粉的土豆提取液,双缩脲试剂A液,双缩脲试剂B液,斐林试剂试剂,苏丹红染液,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A、B两支试管,在A试管中加入去掉淀粉的土豆提取液2 mL,B试管中加入去掉淀粉和还原糖的红薯提取液2 mL。60℃水浴保温5 min。
第二步:向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水浴加温至60℃的 溶液。水浴保温5 min。
第三步:将 向A、B试管内各加入2 mL。然后, 。
实验结果:
最可能的实验结果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3-2014学年吉林省高一上期期中考试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红薯和土豆都富含淀粉,但红薯吃起来比土豆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在温度不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处于休眠期的红薯块根与土豆块茎处理30 min后测定还原糖的含量。结果如图:
(1)由图中曲线可知,60 ℃时红薯还原糖含量最高,原因是 。
(2)与红薯相比土豆不含还原糖的可能原因是 。
(3)为了确定土豆中不含还原糖的原因,请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
①淀粉能被淀粉酶水解为还原糖;
② 。
备选材料与用具:
去掉淀粉与还原糖的红薯提取液,去掉淀粉的土豆提取液,双缩脲试剂A液,双缩脲试剂B液,斐林试剂A液,斐林试剂B液,苏丹红染液,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A.B两支试管,在A试管中加入去掉淀粉的土豆提取液2 mL,B试管中加入去掉淀粉和还原糖的红薯提取液2 mL。 ℃水浴保温5 min。
第二步:向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水浴加温至60 ℃的 溶液。水浴保温5 min。
第三步:将 后,向A.B试管内各加入2 mL。然后, 。
最可能的实验结果: 。
(4)食用土豆时,消化分解成的葡萄糖,几乎被小肠上皮细胞全部吸收,该吸收过程需要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3-2014学年安徽省高三8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4分) 红薯和土豆都富含淀粉,但红薯吃起来比土豆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在温度不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处于休眠期的红薯块根与土豆块茎处理30 min后测定还原糖的含量。结果如下图:
(1)由图中曲线可知,60℃时红薯还原糖含量最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红薯相比土豆不含还原糖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确定土豆中不含还原糖的原因,请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
①淀粉能被淀粉酶水解为还原糖;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选材料与用具:
去掉淀粉与还原糖的红薯提取液,去掉淀粉的土豆提取液,双缩脲试剂A液,双缩脲试剂B液,斐林试剂甲液,斐林试剂乙液,苏丹Ⅲ染液,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 |
|
第二步 |
向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水浴加温至60℃的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水浴保温5 min |
第三步 |
将____________后,向A、B试管内各加入2 mL,然后________________ |
实验结果预测:
该实验最可能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1-2012学年广西桂林十八中高三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 题型:综合题
(14分)红薯和土豆都富含淀粉,但红薯吃起来比土豆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在温度不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处于休眠期的红薯块根与土豆块茎处理30分钟后,测定还原糖的含量。结果如图:
[来源:Z|xx|k.Com]
(1)由题图中曲线可知,60℃时红薯还原糖含量最高,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土豆不含还原糖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确定土豆不含淀粉酶的原因,请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
①淀粉能被淀粉酶水解为还原糖。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选材料与用具:去掉淀粉与还原糖的红薯提取液,去掉淀粉的土豆提取液,双缩脲试剂A液,
双缩脲试剂B液,斐林试剂甲液,斐林试剂乙液,苏丹Ⅲ染液,3%的淀粉溶液,3%的蔗糖溶液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A、B两支试管,在A试管中加入去掉淀粉的土豆提取液2 mL,在B试管中加入去掉淀粉与还原糖的红薯提取液2 mL,________水浴保温5分钟。
第二步:向A、B两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水浴加温至60℃的________溶液。水浴保温5分钟。[来源:]
第三步:将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注入C试管摇匀后,向A、B试管内各加入2 mL,然后_______________ 。
最可能的实验结果:A试管 , B试管
(4)食用土豆时,消化分解成的葡萄糖,几乎被小肠上皮细胞全部吸收,该吸收过程需要________ _和_________。糖尿病病人食用较多土豆,吸收的葡萄糖不同于常人的代谢出路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