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搅拌导致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 | |
B. | 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 |
C. | 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 |
D. | 上清液的放射性基本不来自大肠杆菌的裂解 |
分析 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解答 解:A、由于噬菌体吸附在大肠杆菌上,所以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A正确;
B、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正确;
C、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蛋白质外壳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C正确;
D、32P标记的T2噬菌体DNA进入了细菌,所以上清液中的放射性是由于培养时间长,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结合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成分及元素组成;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注入细菌,且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均来自细菌,再根据题干中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该DNA分子最多有4200种 | |
B. | 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80个 | |
C. | 该DNA分子中4种含氮碱基A:T:G:C=3:3:7:7 | |
D. | 该DNA分子的另一条链上A:T:G:C=2:1:4: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不用染色均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 B. | 都是通过囊状结构增大膜面积 | ||
C. | 都含有DNA | D. | 都含有成分相同的基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叶片 | 光补偿点 μmolgm-2•s-1) | 光饱和点 μmolgm-2•s-1) | 叶绿素a mg•g-1) | 最大净光合速率 nmolO2•g-1min-1) |
新生阔叶 | 16.6 | 164.1 | 0.37 | 1017.3 |
繁殖期阔叶 | 15.1 | 266.0 | 0.73 | 1913.5 |
狭叶 | 25.6 | 344.0 | 0.54 | 1058.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吞噬细胞吞噬PM2.5,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 | |
B. | 空气中的部分PM2.5可被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阻挡 | |
C. | 当病菌随PM2.5进入人体,会导致机体出现免疫反应 | |
D. | PM2.5引起细胞死亡的原因可能与溶酶体水解酶的释放有关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实验前必须清楚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引起细菌裂解的时间 | |
B. | 本实验分别研究了DNA和蛋白质在噬菌体增殖中的作用 | |
C. | 以32P标记的一组实验可确定DNA与蛋白质是否进入了细菌 | |
D. | 细菌裂解后,32P标记组的子代噬菌体有放射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