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6.下列有关科学家、科学成就、研究方法,不相符的是(  )
A.孟德尔--发现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假说演绎法
B.赫尔希和蔡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C.萨顿--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类比推理法和假说演绎法
D.沃森和克里克一一创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物理模型法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4、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5、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解答 解:A、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A正确;
B、赫尔希和蔡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采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B正确;
C、萨顿采用类比推理法推测基因在染色体上,C错误;
D、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创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人们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噬菌体复制所需的模板、原料、ATP、酶、场所等条件均由细菌提供
C.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保温时间过长所致
D.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上清液存在微弱放射性可能是保温时间过短所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如图所示为细胞中与基因有关的物质或结构,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和a的关系是基因在a上呈线性排列.基因和b的关系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b片段.
(2)b的结构特点分析:
Ⅰ.构成b分子的两条链按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Ⅱ.b分子的基本骨架由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而成.
Ⅲ.b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结成碱基对,并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Ⅳ.b分子空间结构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关于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说法正确的有(  )
A.体液调节即激素调节
B.跳水运动员一刹那做出精美复杂的动作是由于神经调节的结果
C.体液调节作用范围局限,作用时间较长
D.神经调节的途径是反射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某双链DNA分子,一条链上$\frac{A+G}{T+C}$=0.5,其互补链上该比例为(  )
A.1B.2C.0.5D.1.2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决定DNA遗传特异性的是(  )
A.脱氧核苷酸链上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特点
B.碱基排列顺序
C.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
D.嘌呤总数与嘧啶总数的比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水华和赤潮分别是淡水水域和海水水域长期被污染,使水体富营养化而产生的,都会给水产养殖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下列生物中与产生这种现象无关的是(  )
A.念珠藻B.黑藻C.蓝球藻D.颤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有关二倍体生物纯合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纯合子杂交,其后代一定是纯合子
B.纯合子自交,其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C.纯合子体细胞中不含等位基因
D.纯合子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3.以下是反射弧和某个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据图回答有关小题:

(1)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完整的反射弧包括①感受器、(③)传入神经、(④)神经中枢、(⑤)传出神经和(②)效应器五个部分.(参 看图甲,在括号内写出对应的序号在横线上写上相关名称)
(2)图乙为甲图中结构⑥的放大示意图,此结构名称为突触  ,其中B为突触前膜,C为突触间隙,D为突触后膜.
(3)图乙中A结构的名称为突触小泡.当A接受到兴奋刺激时,向前移动至与B融合,并将其内所含的神经递质(化学物质)释放到C处,该物质最终会到达D处,与D结构上的受体结合实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传递.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