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7.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图1为该地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图2表示恢复过程中某种群的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请回答:

(1)如图1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2.7%(保留一位小数).
(2)图1中A表示的生理过程为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图中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有机物中化学能.
(3)如图1所示,除生产者外其他营养级需要补偿能量输入,原因是植被受损,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减轻植被恢复的压力.计算可知,肉食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至少为5×103kJ/(m2•y).
(4)由图2可知,种群密度在C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在E点时,表示该种群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
(5)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毁损的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6)清除田间杂草和鱼塘中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观点分析,其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分析 1、分析题图:图1中,A表示呼吸作用.生产者同化的能量(70+23+3+14)×103kJ/m2•y=1.1×105kJ/m2•y.: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9+4+0.5+2.5)×103kJ/m2•y=16×103kJ/m2•y,而能量来源是有机物输入2和生产者,则来源于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为14×103kJ/m2•y.肉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0.25+5.1+2.1+0.05)×103kJ/m2•y=7.5×103kJ/m2•y,而能量来源是有机物输入5和植食性动物,则来源于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为2.5×103kJ/m2•y.
2、分析图2:图2中表示该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即环境容纳量.

解答 解:(1)图1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输入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但主要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为23+70+14+3=110×103kJ/m2•y,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4×103kJ/m2•y,所以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frac{14}{110}$×100%≈12.7%.
(2)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和未被利用,所以图1中A表示呼吸作用,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存在.
(3)地震后植被破坏严重,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所以除生产者外其它营养级需要补偿能量输入.输入肉食动物的能量=14+2-4-9-0.5=2.5,而肉食动物输出的能量=2.1+5.1+0.05+0.25=7.5,所以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至少为7.5-2.5=5×103kJ/m2•y.
(4)由图2可知,种群密度在C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即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在E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该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
(5)地震后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毁损的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6)清除田间杂草和鱼塘中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观点分析,其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故答案为:
(1)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12.7%
(2)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 有机物中化学能
(3)植被受损,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减轻植被恢复的压力(答出前者即给分)    5
(4)C E 
(5)次生
(6)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点评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意义,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根据下列表格完成下面的问题:

(1)a→A过程中发生的是脱水缩合反应,A可分为A1…A4…,其原因是:从a分析由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从A分析由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2)A1是酶 A3是血红蛋白
(3)C1是C2是DNA和RNA.
(4)B是多糖,植物体内主要是淀粉,纤维素
(5)A与生物生命活动的关系可描述为: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肉毒梭菌(厌氧性梭状芽孢杆菌)是致死性最高的病原体之一,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肉毒梭菌的致病性在于其产生的神经麻痹毒素,即肉毒类毒素.它是由两个亚单位(每个亚单位为一条链盘曲折叠而成)组成的一种生物大分子,1mg可毒死20亿只小鼠.煮沸1min或75℃下加热5~10min,就能使其完全丧失活性.可能引起肉毒梭菌中毒的食品有腊肠、火腿、鱼及鱼制品、罐头食品、臭豆腐、豆瓣酱、面酱、豆豉等.如图是肉毒类毒素的局部结构简式:

请据此回答:
(1)肉毒类毒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的结构通式是
(2)高温可使肉毒类毒素失活的主要原理是高温使蛋白质空间结构被破坏.
(3)由图可知,该片段由5种单位组成.
(4)一分子肉毒类毒素至少含有2个羧基,它们的位置分别位于两条肽链两端.
(5)肉毒类毒素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该试剂使用方法是先加A液,再加B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在生物体内能量的转换和传递过程中,ATP是一种关键的物质:
(1)人体骨骼肌细胞中,ATP的含量仅够剧烈运动时三秒钟内的能量供给.在校运动会上,某同学参加100m跑步过程中,其肌细胞中ATP相对含量变化如图所示,试回答:
①由A到B的变化过程中,说明ATP被水解,释放的能量用于肌肉收缩等生命活动.
②由整个曲线来看,肌细胞中ATP的含量不会降为零,说明ATP的生成和分解是同时进行的.
(2)某同学进行一项实验,目的是观察ATP可使离体的、刚刚丧失收缩功能的新鲜骨骼肌产生收缩这一现象,说明ATP是肌肉收缩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①实验中,必须待离体肌肉自身的ATP消耗完之后,才能进行实验.
②在程序上,采取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先滴加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或ATP溶液),观察肌肉收缩与否以后,再滴加ATP溶液(葡萄糖溶液或ATP溶液).
③如果将上述顺序颠倒一下,实验结果是否可靠?解释原因.
结果不可靠.如果外源ATP尚未耗尽,将出现滴加葡萄糖溶液肌肉也会收缩的现象,造成葡萄糖也能被肌肉直接利用的假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有计划地接种“甲流感疫苗”,接种该疫苗后在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
A.淋巴T细胞到刺激后都不断进行分裂
B.一小部分淋巴B细胞分化为记忆细胞
C.吞噬细胞受刺激后能特异性识别甲型H1N1流感病毒
D.“甲流感疫苗”与病毒结合使其失去侵染宿主细胞的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甲、乙分别为物质进出细胞的坐标图和模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所代表的物质运输方式没有共同点
B.图乙的物质运输方式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C.图乙所示的细胞可能是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D.效应B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的过程可用图乙中的跨膜运输方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蓝球藻和绿藻都能通过叶绿体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B.癌细胞中糖蛋白和核糖体的数量明显少于衰老细胞
C.没有线粒体的细胞也有可能进行有氧呼吸
D.细胞分化导致细胞的遗传物质有所差异,于是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产生差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将逐渐丧失,原因是HIV感染人体后破坏了(  )
A.红细胞B.吞噬细胞C.B淋巴细胞D.T淋巴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要探究酵母菌通过呼吸产生等量CO2时,有氧和无氧条件下消耗葡萄糖量的多少.他们将相同的无菌葡萄糖溶液与少许酵母菌混匀后密封(瓶中无氧气),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当测定甲、乙装置中CaCO3沉淀相等时,撤去装置,将甲、乙两锥形瓶中的溶液分别用滤菌膜过滤,除去酵母菌,得到滤液1和滤液2.请分析回答:

(1)甲、乙两组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氧气,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主要有温度、pH、培养液量、培养液浓度等.
(2)酵母菌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3)请你利用提供的U形管(已知滤液中的葡萄糖不能通过U形管底部的半透膜,其余物质能通过)、滤液1和滤液2等,继续完成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将等量的滤液1和滤液2分别倒入U形管的A、B两侧并标记;
②一段时间后观察(两侧)液面高度的变化.
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
①如果A侧液面上升,B侧液面下降,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
②如果A侧液面下降,B侧液面上升,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③如果A、B两侧液面高度相同,则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一样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