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1.下列关于生物科学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学说,认为所有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B.罗伯特森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晰看到细胞膜由磷脂-蛋白质-磷脂三层结构构成
C.科学家从人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面积与红细胞表面积相同
D.鲁宾和卡门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分析 1、细胞学说是由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2、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
3、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解答 解:A、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学说,认为所有动植物都由细胞组成,而不是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A错误;
B、罗伯特森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晰看到细胞膜由蛋白质-磷脂-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B错误;
C、科学家从人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C错误;
D、鲁宾和卡门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学说、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学说的内容;识记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辽宁省高二上第二次模拟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3秋•白城期末)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可能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

D.M、N将呈现“J”型增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在“观察DNA和RNA在真核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中,需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以下说法不属于其作用的是(  )
A.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B.调节染色液的pH
C.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D.使DNA和蛋白质分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图甲为某油料作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变化曲线;图乙为密闭容器中种子萌发初期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的变化曲线.

(1)图甲中曲线a→c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曲线c→d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长成幼苗,进行光合作用合成了有机物,使干重增加,影响其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适宜的温度、一定浓度的CO2
(2)图乙中,表示O2吸收量变化的曲线是②.e点之前,曲线①对应的细胞呼吸方式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为了检测油料作物种子中的脂肪,先用苏丹Ⅲ试剂对其胚乳切片进行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如图1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ABC三者共同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
(2)正常情况下,图中D(填字母)中的CO2浓度最高.
(3)一般情况下,B液与A液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A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毛细血管内的CO2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的CO2浓度.
(5)该胰腺组织能产生胰蛋白酶和胰岛素;这两种物质哪种可以进入血浆胰岛素.
(6)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A)组织液增多,其结果是将会引起组织水肿.
(7)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pH明显下降,原因是图中(B)血浆内存在着缓冲物质.
(8)完成下面有关组成细胞主要化合物的概念图2:
淋巴、组织液、内环境、酸碱度、温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辽宁省高二上第二次模拟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5•汇川区校级三模)如图所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甲曲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乙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曲线所代表的种群增长过程中无生存斗争存在

B.假设甲种群第一年数量是N0,种群数量下一年总是前一年的1.7倍,则第5年种群数量是N01.75

C.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最大

D.种群数量越高,该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产生的配子类型有(  )
A.2种B.4种C.8种D.16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在制作果酒的过程中,检测是否有酒精产生,可用(  )
A.斐林试剂B.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C.双缩脲试剂D.重铬酸钾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豌豆(2n=14)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矮茎、白花和皱粒均为隐性突变性状,相关基因及其染色体关系如表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性状 野生/突变性状相关基因 基因所在染色体 
 种子形状 圆粒/皱粒 R/r
 茎节长度 高茎/矮茎 L/l
 花的颜色 红花/白花 A/a
(1)R基因能通过控制淀粉分支酶促进葡萄糖、蔗糖等合成淀粉,种子形状为圆粒,因此新鲜的皱粒豌豆(圆粒豌豆/皱粒豌豆)口感更甜.本实例中,R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性状.
(2)隐性突变基因1有三种类型(11、12、13),它们的表达产物与L基因的表达产物区别在于:
l1:第229位,丙氨酸→苏氨酸
l2:第229位,丙氨酸→苏氨酸;缺少第376位以后的氨基酸
l3:第276位,组氨酸→络氨酸
11、12、13基因在突变过程中均发生过碱基对的替换,其中,12可能突变自上述基因中的l1.12第376位以后无氨基酸,最可能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导致mRNA上出现终止密码子.
(3)野生型豌豆与矮茎、白花、皱粒豌豆杂交,子二代中表现型共有8种,其中杂合植株占$\frac{1}{8}$;若去除子二代的矮茎植株,子二代中L的基因频率为$\frac{2}{3}$.
(4)赤霉素具有促进节间伸长的作用,豌豆植株矮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1基因不能控制合成赤霉素造成的,相关实验设计如下:
①剪取等量高茎和矮茎豌豆植株的茎节,提取并测量茎节中赤霉素的含量.若矮茎豌豆茎节中不含赤霉素或赤霉素含量低,说明上述推测合理.
②单独种植矮茎豌豆,幼苗期一半(甲)定期喷洒适量的赤霉素,一半(乙)不做处理.成株后测量平均株高.若甲的平均株高大于乙的平均株高,说明上述推测合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