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3.森林中,阳光可能会穿过森林中的空隙,在地上投下“光斑”,它们随着太阳的运动和枝叶的摆动而移动.如图显示了在“光斑”照耀前后一株生长旺盛的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CO2和释放O2的情况.请据图分析回答:
(1)绿色植物进行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粒或类囊体薄膜,在叶绿体中ATP移动的方向是类囊体薄膜→叶绿体基质.
(2)“光斑”照耀开始时,限制光合作用产物合成的主要因素是二氧化碳的吸收(或暗反应)速率.
(3)图中A点时,光反应速率等于 暗反应速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当“光斑”移开时,CO2吸收速率发生如图所示变化的原因是“光斑”照耀期间积累的积累(剩余)的ATP和NADPH(或[H]),还可以使暗反应持续一段时间.
(5)若对该植物作如下处理:(甲)持续光照5分钟,(乙)光照5 秒后再黑暗处理5秒,连续交替进行10分钟.若其他条件不变,则在甲、乙两种情况下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是:甲少于乙,请简要说明理由.甲情况下光反应产生的大量的[H]和ATP不能及时被暗反应消耗,暗反应限制了光合作用的速度,降低了光能的利用率(或乙情况下中间间隔5秒钟无光,有利于充分利用前5秒钟的光反应的产物,从而提高了对光能的利用率).

分析 分析曲线图:从“光斑”开始移动时,由于光照的增强,光反应速率加快,所以氧气的释放急剧上升;二氧化碳吸收速率较慢,可能与林间温度较低有关;“光斑”移开时,光照强度降低,光反应速率下降,所以O2的释放速率立刻恢复到原水平;但光反应积累的ATP和[H]没有立即用完,暗反应还能持续一段时间,所以CO2吸收速率延续了一段时间后才下降.

解答 解:(1)绿色植物进行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粒或类囊体薄膜.光反应产生ATP,暗反应消耗ATP,故在叶绿体中ATP移动的方向是类囊体薄膜→叶绿体基质.
(2)二氧化碳是制造有机物的重要原料,所以“光斑”照耀开始时,限制光合作用产物(糖类)合成的主要因素是CO2吸收速率.
(3)图中的A点两条曲线重合,表明植物此时光反应速率等于暗反应速率.
(4)当“光斑”移开时,光反应积累的ATP和[H]没有立即用完,暗反应还能持续一段时间,所以CO2吸收速率延续了一段时间后才下降.
(5)甲情况下光反应产生的大量的[H]和ATP不能及时被暗反应消耗,暗反应限制了光合作用的速度,降低了光能的利用率.因此甲只进行了10分钟的暗反应,而乙相当于进行了20分钟,制造的有机物比甲多.
故答案为:
(1)叶绿体基粒或类囊体薄膜   类囊体薄膜→叶绿体基质
(2)二氧化碳的吸收(或暗反应)
(3)等于
(4)积累(剩余)的ATP和NADPH(或[H])
(5)少于     甲情况下光反应产生的大量的[H]和ATP不能及时被暗反应消耗,暗反应限制了光合作用的速度,降低了光能的利用率(或乙情况下中间间隔5秒钟无光,有利于充分利用前5秒钟的光反应的产物,从而提高了对光能的利用率)

点评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综合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和分析曲线图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图甲是某生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乙是该生物体内4个不同分裂时期细胞的图象.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由于甲细胞中含有结构⑤细胞核,故判断该细胞为真核细胞.
(2)若图甲细胞能合成生长激素,则在该激素合成、运输、分泌出细胞的过程中,依次经过的膜结构是⑥④②(填序号).
(3)研究表明,结构②的功能越复杂,其含有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就越多.若图甲为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用某种药物处理后,发现该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速率大大降低,而对碘等物质的吸收速率没有影响.这说明该药物最可能的作用是抑制转运葡萄糖的载体的活性.
(4)若图甲为人体骨髓造血干细胞,则该细胞可能会发生类似于图乙中C(填字母)所示的分裂现象.造血干细胞能分裂分化成多种血细胞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
(5)据乙图可知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时为8条;图乙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C、D(填字母);A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精细胞;D细胞所处时期的染色体行为四分体平分为二.
(6)同一个体各种体细胞来源于受精卵的分裂与分化.正常情况下,体细胞核遗传信息相同的原因是亲代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将复制后的核DNA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细胞分化遗传信息不发生改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甘蔗茎和甜菜块根都含较多蔗糖且近于无色,可用于还原糖鉴定
B.在鉴定叶片光合作用产物淀粉时,为排除叶片绿色的干扰,可用酒精脱色
C.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各种色素扩散速度不同是因为其在提取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D.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作为实验材料,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下列有关生物实验和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组织培养时一般需要加入水、矿质元素、维生素、蔗糖、氨基酸和琼脂
B.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至少需要经过两次筛选
C.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需要解旋酶和热稳定的DNA聚合酶
D.通过不同体积的琼脂块模拟实验证明了琼脂块体积的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无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甲图表示某动物细胞示意图,乙图是a、b、c三种细胞器放射性强度随时间发生的变化,丙图表示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内填入标号或字母).

(1)甲图中1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能产生ATP的结构有细胞溶胶和线粒体.
(2)高等植物细胞没有图甲中的[10]中心体.甲图细胞没有,但植物细胞一定有的结构是细胞壁.
(3)若甲图是乳腺细胞,有人利用这种细胞进行了以下的实验:用35S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来培养这种细胞,测得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乙图所示.则乙图中的a、b、c曲线所指代的细胞器依次分别是甲图中的[9、11或8、2].
(4)原核细胞与甲图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没有细胞核.原核细胞与甲图细胞共有的细胞器的功能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5)丙图中可以代表O2进入细胞的是[],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是[];图中的A在转运物质的过程中是(填“是”或“不是”)都要发生变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并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下列有关该假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B.在体细胞中,基因均成对存在于染色体上
C.萨顿假说的提出运用了类比推理方法
D.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时,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DNA是控制遗传性状的主要物质,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内,它分布于(  )
A.细胞核、细胞质基质B.细胞核、线粒体
C.细胞核、核糖体D.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最可能发生在不同时期的是(  )
A.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B.着丝点的分裂和染色体数加倍
C.纺锤体的出现和细胞质的分裂D.核膜的水解和染色单体形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某同学为探究低温诱导檀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的适宜温度.用洋葱(2n=16)为实验材料设计了如下实验:
I.实验步骤:
①洋葱根尖培养:在常温(25℃)下,将若干洋葱用清水培养3~5天,待根长至约1厘米时随机分为4组.
②低温诱导处理:将3组实验材料分别放置于0℃、4℃、12℃培养箱中,对照组在25℃下培养,每隔12小时从各组中取出部分新生根尖制片、镜检.
③制片、镜检过程如下:

Ⅱ.实验结果:只有4℃处理组在第四次取样镜检时,根尖才出现染色体加倍的细胞,其他各组材料在四次镜检中均未出现染色体加倍的细胞.
请回答:
(1)图中A代表的步骤是漂洗.
(2)本实验中对染色体染色还可以用龙胆紫溶液染料.实验过程中用解离液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
(3)在12℃下培养根尖,分生区一直没有出现染色体加倍的细胞,原因是该温度不会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4)已发生染色体加倍的分生区细胞能(能、不能)进行正常的细胞分化.
(5)若某温度下染色体加倍的洋葱根尖细胞周期为20h,分裂期细胞占细胞总数的10%,则分裂间期的时间约为18h,分裂期细胞可能含有32或64条染色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