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易感机体再次接触蜂花粉会出现过敏反应 | |
B. | 蜂花粉侵入机体后会引起机体产生浆细胞 | |
C. | 避免接触蜂花粉等过敏原能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 | |
D. | 过敏反应由于消退较快,不会影响机体的生理活动 |
分析 过敏反应:
(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3)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解答 解:A、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受到相同物质的刺激时发生的反应,因此易感机体再次接触蜂花粉会出现过敏反应,A正确;
B、过敏反应属于体液免疫,因此机体能够产生浆细胞,B正确;
C、避免接触蜂花粉等过敏原能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C正确;
D、过敏反应如果严重会导致休克,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着重考查了免疫异常引起的疾病,要求能够识记过敏反应的定义、机理、反应特点以及预防的有关知识,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江西省高二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为了研究早餐质量对学生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某研究小组选取40名健康学生志愿者,按平时早餐习惯分成不进早餐组、高糖组、高脂高蛋白组和均衡营养组,按组别给予相应早餐,并分别于空腹(餐前)和餐后1、2、3小时取静脉血检测血糖浓度和胰岛素含量,实验期间不食用其他食物,实验结果见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不进早餐组2小时后表现出精力不旺盛、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主要原因是 .
(2)在4组实验中,早餐后 组血糖浓度升得最快,其主要原因是 .
(3)高脂高蛋白组胰岛素水平较高,说明氨基酸和脂肪酸能 .
(4)若餐后1小时取血的同时收集尿液进行尿糖含量检测,不进早餐组(A)、高糖早餐组(B)和高脂高蛋白早餐组(C)的检测结果最可能的是 (填序号).
①A<B<C ②A<C<B ③A<B=C ④A=B=C
(5)若对进餐组同时检测胰高血糖素含量,那么其变化曲线的峰值出现在胰岛素峰(在“之前”、“之后”、“同时”中选择) ,这是因为 .
(6)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既有体液调节又有神经调节,这与胰岛B细胞的多种受体有关.下列物质中可被胰岛B细胞受体识别的有 (填序号).
①胰淀粉酶 ②胰高血糖素 ③促甲状腺激素 ④神经递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Ⅰ、Ⅱ桶分别表示雌、雄生殖器官 | |
B. | 该实验模拟的是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过程 | |
C. | 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 | |
D. | 重复10次实验后,即可获得DD:Dd:dd比例为1:2: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细胞凋亡是细胞自主结束生命的过程 | |
B. | 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功能专门化 | |
C. | 细胞衰老后细胞萎缩,细胞核体积减小 | |
D. | 细胞癌变受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②是遗传物质 DNA 和 RNA 的载体 | |
B. | ①属于生物膜系统,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 |
C. | ③与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有关 | |
D. | ④有利于DNA和mRNA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年份 | 第1年 | 第2年 | 第3年 | 第4年 | 第5年 | 第6年 | 第7年 |
增长率 | 0.66 | 1.24 | 2.81 | 3.67 | 2.94 | 1.65 | 0.03 |
A. | 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 B. | 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 ||
C. | 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 D. | 第4~5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刺激a处,会导致b处兴奋或抑制,c处会发生电位变化 | |
B. | 刺激b处,不会引起a和c处发生电位变化 | |
C. | 刺激c处,a和b处都会产生兴奋或抑制 | |
D. | 刺激a处,b、c同时兴奋或抑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