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B. | B | C. | C | D. | D |
分析 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解答 解:相关基因均用A、a表示.
A、根据双亲都正常,但有一个患病女儿,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第Ⅲ代的父亲的基因型及概率为$\frac{1}{3}$AA、$\frac{2}{3}$Aa,母亲的基因型为Aa,因此第Ⅲ代患病的概率为$\frac{2}{3}×\frac{1}{4}=\frac{1}{6}$;
B、根据双亲都正常,但有一个患病女儿,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第Ⅲ代的父亲、母亲的基因型及概率均为$\frac{1}{3}$AA、$\frac{2}{3}$Aa,因此第Ⅲ代患病的概率为$\frac{2}{3}×\frac{2}{3}×\frac{1}{4}=\frac{1}{9}$;
C、根据双亲都正常,但有一个患病的儿子,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且患者均为男性,说明该病最有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则第Ⅲ代的母亲的基因型及概率为$\frac{1}{2}$XAXA、$\frac{1}{2}$XAXa,父亲的基因型为XAY,因此第Ⅲ代患病的概率为$\frac{1}{4}×\frac{1}{2}=\frac{1}{8}$;
D、根据双亲都患病,但有正常的女儿,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第Ⅲ代的母亲的基因型为Aa,父亲的基因型为aa,因此第Ⅲ代患病的概率为$\frac{1}{2}$.
因此,患病概率最低的是B.
故选:B.
点评 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特点,能根据系谱图推断该遗传病的可能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并能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高二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探究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采集小动物,用记名计算法加以统计
B.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杂草的种群密度,取样时要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C.在蚜虫活动的范围内,可以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蚜虫的种群密度
D.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Ⅰ型糖尿病可能由人类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的HLA﹣D基因损伤引起,它使胰岛B细胞表面表达异常的HLA﹣D抗原,引起T淋巴细胞被激活,最终攻击并杀死胰岛B细胞,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上述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B.Ⅰ型糖尿病由基因突变引起
C.上述过程不需吞噬细胞参与 D.Ⅰ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2号和4号都是杂合子 | |
B. | 7号患21-三体综合症可能是因为3号产生了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精子 | |
C. | 若1号不含甲病致病基因,6号和7号生下患两种病男孩的概率是$\frac{1}{32}$ | |
D. | 3号和4号再生一个不患甲病男孩的概率是$\frac{1}{4}$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与DMD相关的基因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 |
B. | Ⅱ8是纯合子的概率为0 | |
C. | Ⅳ19为杂合子的概率是$\frac{5}{8}$ | |
D. | Ⅳ22患DMD可能由缺失一条X染色体所致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上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关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
A.加二氧化硅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
B.分离色素用的是层析液,并且不能让层析液触及滤液细线
C.溶解度最大的是类胡萝卜素,最宽的是叶绿素b
D.研磨叶片时,用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溶解色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