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20.请根据所学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相关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一)如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或乙酰胆碱).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
(2)假设a是一块肌肉,现切断c处.分别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e、b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e处,肌肉a不收缩;刺激b处,肌肉a收缩.(填“收缩”或“不收缩”).你认为在整个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方向(单向或双向).
(二)根据有关免疫调节的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如图表示人体先后注射不同种抗原后产生的抗体情况.将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当注入抗原X,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是曲线A.若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Y和X,图中表示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的是曲线B,其特点是迅速产生大量抗体(快而强).

(2)如图代表是体液免疫的过程.在①阶段中需要吞噬细胞参与.

细胞III(能或不能)不能识别抗原,图中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艾滋病的病因主要是HIV病毒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医学研究表明,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传播途径.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表示反射弧的相关结构,其中f是感受器、e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表示突触、b表示传出神经、a表示效应器.
乙图中A表示突触小体、B表示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将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初次注射抗原X时,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将抗原消灭后,抗体数量逐渐减少;再次注射抗原X和Y时,对于抗原X是第二次免疫反应,机体会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因此对应于曲线B;对于抗原Y是初次免疫,因此产生抗体数量少且速度慢,对应于曲线C.
分析最后的流程图可知,表示体液免疫过程,图中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细胞III是浆细胞,细胞Ⅱ是记忆细胞,细胞Ⅰ是B细胞.

解答 解:(一)、(1)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与B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将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因此兴奋只能由A传到B.
(2)切断c处.分别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e、b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e处,肌肉不收缩,刺激b处,肌肉收缩.在整个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方向的.
(二)、(1)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当抗原X再次进入机体后,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并分泌大量的抗体,即第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因此同时注射抗原Y和X,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B,对抗原Y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C.
(2)如图代表是体液免疫的过程.在①阶段中需要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暴露出其特定的抗原.图中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故细胞III是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艾滋病的病因主要是HIV病毒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
故答案为:
(一)
(1)神经递质(或乙酰胆碱)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
(2)不收缩        收缩       单方向
(二)
(1)B       迅速产生大量抗体(快而强)
(2)体液       吞噬         不能        抗体      T

点评 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在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中常用新鲜成熟的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作材料是因为(  )
A.哺乳动物红细胞更容易吸水胀破
B.哺乳动物红细胞容易收集
C.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更容易与其他结构分离
D.哺乳动物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某病毒能选择性地感染并杀伤多种体外培养的癌细胞,引起癌细胞凋亡而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这对研究新型的靶向抗肿瘤药物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病毒的选择性识别作用与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B.病毒引起的癌细胞凋亡受癌细胞中基因的控制
C.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基因突变可判断细胞是否癌变
D.该病毒是具有诱发细胞癌变能力的生物致癌因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突变对生物的生存往往是有害的
B.发生在体细胞中的突变,一般是不能传递给后代的
C.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不能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
D.基因突变发生的时期越迟,生物体表现突变的部分就越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是(  )
A.血浆、组织液、淋巴B.细胞外液
C.细胞内液D.内环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如图所示是排尿反射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婴儿会尿床,即膀胱内尿满了就会排出,没有控制的意识,则婴儿的排尿反射的过程是:a→b→c→d→e
B.成人能“憋尿”,但在医院尿检时,也能主动排尿,则主动排尿的过程是:g→h→c→d→e,该过程是反射
C.该图说明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D.儿子对妈妈说:“我想小便”,该过程参与调节的中枢一定有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以及语言区的S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请回答下列与植物激素调节及应用有关的问题:
(1)下面4幅图表示对玉米胚芽鞘中段和琼脂小块进行的不同处理,检测受体琼脂块,其中含有生长素的是①④(填序号);通过①②的实验结果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内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不能反过来运输.
(2)通过③④实验还可以证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重力无关.
(3)实验证明乙烯能抑制根系生长,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促进根系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根系生长,原因可能为高浓度的生长素诱导(或促进)乙烯的合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实验题

9.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
(1)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如果实验时发现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适当稀释菌液.
(2)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一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操作步骤不正确的有②③ (填下列操作的序号).
①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②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
③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
④用滤纸吸除血球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
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3)某同学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计了3组实验(见表).每隔24小时取样并计数.
试管编号培养液(mL)无菌水(mL)酵母菌母液(mL)温度(℃)
A10--0.128
B10--0.15
C--100.128
①请写出该同学研究的课题名称:探究温度、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
②用显微镜定期检测酵母菌数目,如果A管中的10mL酵母液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在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值,结果如表所示.表中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为2→4→1→3,若第5次均匀取样时,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为760个/立方毫米,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营养物质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积累,造成酵母菌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样品酵母菌数量(个/mm3PH
112104.8
28205.4
312103.7
410005.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核糖体、溶酶体、中心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B.动物细胞间的黏着性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C.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
D.哺乳动物的细胞可以合成蔗糖,也可以合成乳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