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0.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处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苔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苔原与阔叶林相比,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多,原因是分解者的数量较少(或温度较低分解作用弱).
(2)B地植被形成是长期退耕还林的结果,这种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说明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3)采用样方法法调查B地的植物丰富度和种群密度,运用此方法要注意随机取样.
(4)决定C地藻类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阳光,这种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海洋渔业资源的捕捞中为持续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应使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frac{K}{2}$理由是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分析 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都影响植物的生长,由图示可知,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中决定植物的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光照强度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农业生产中,可以合理密植,提高产量.

解答 解:(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苔原与阔叶林相比,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多,原因是苔原的温度较低,分解者的数量较少,分解作用弱.
(2)B地植被形成是长期退耕还林的结果,这种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说明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3)一般采用样方法法调查B地的植物丰富度和种群密度,运用此方法要注意随机取样.
(4)决定C地藻类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阳光,这种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由于$\frac{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海洋渔业资源的捕捞中为持续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应使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frac{K}{2}$.
故答案为: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分解者的数量较少(或温度较低分解作用弱)
(2)(次生)演替   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3)样方法  随机取样
(4)阳光  阳光等环境资源   $\frac{K}{2}$    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影响生物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试题较简单,要求学生记住影响生物群落垂直结构的主要生态因素即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胚芽鞘产生生长素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
A.尖端、尖端B.尖端下部、尖端
C.尖端下部、尖端下部D.尖端、尖端下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某植物在形成花粉的过程中,细胞内可产生6个四分体,那么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条数为(  )
A.3条B.6条C.12条D.24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一对夫妇表现正常,生了一个白化病孩子,在妻子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白化病基因数目和分布情况最可能是(  )
A.1,位于一个染色单体上
B.2,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C.4,位于四分体的每个染色单体上
D.2,位于由一个着丝点相连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如图是DNA分子的局部组成示意图,据图分析DNA分子结构特点,下列最完整表达DNA分子结构的选项是(  )
①从主链看,两条单链方向反向平行 
②从碱基关系看,两条单链互补 
③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④碱基排列在内侧.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人进入寒冷环境时,身体不会发生的变化(  )
A.立毛肌收缩B.皮肤的血流量增加
C.汗腺分泌活动减弱D.细胞呼吸增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在雄性哺乳动物个体的细胞中,一定含有两条Y染色体的是(  )
A.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B.精细胞
C.减Ⅱ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D.初级精母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表统计数据:
第一年第二年第五年第八年
甲种群449041206710
乙种群012032104500
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种间关系可能还有寄生、捕食等(至少填两项).
(2)甲种群和乙种群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有机物和能量.
(3)从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替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4)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会使以甲种群植物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可能灭绝,这体现了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功能.
(5)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缺乏有利变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回答下列关于生物技术实践的问题:
(1)传统发酵技术是我们酿酒、酿醋、制作腐乳、制作泡菜的常用技术,以上技术应用到的主要菌种名称依次是酵母菌、醋酸菌、毛霉、乳酸菌.制作腐乳与制作泡菜的菌种在细胞结构上的本质区别是前者(或毛霉)是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或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在微生物计数方法中,若不需要区分死菌和活菌,可利用特定的细菌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若只对活菌计数,常用的活菌计数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原则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一300的平板计数.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中,不必须在无菌条件下完成的操作是A.
A配制培养基   B.倒平板  C.接种  D.培养
(3)植物激素在组织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激素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4)提取玫瑰精油、薄荷油可以利用水蒸气把挥发性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橘皮中的芳香油可以使用压榨法,但要用石灰水充分浸泡原料,破坏细胞结构,分解其细胞壁的果胶,防止橘皮压榨时滑脱.如果提取柠檬油的原料柠檬花在蒸馏过程中,精油易被水蒸气分子破坏,宜采用萃取法.
(5)分解纤维素酶至少包括三种成分,即C1酶、Cx酶、葡萄糖苷酶.
(6)固定化细胞常用包埋法,固定化酶常用化学结合法、物理吸附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