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从土壤中筛选分离目的微生物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筛选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需要以该除草剂为唯一的氮源的选择培养基.
2、图示是筛选分离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的过程,所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
3、图2中,a表示调整期,b表示对数期,c表示稳定期,d表示衰亡期.
解答 解:(1)①目的菌的特点是能够降解除草剂(含氮有机化合物),培养基的营养要求为用不含氮选择培养基,同时由图中可知分离菌种选用的是固体平板划线法,故从物理性质和用途方面来看,培养基的特点为加入除草剂,不加其他氮源的固体培养基.
②因不含有其他氮源,大多数细菌不能正常在此培养基上生长.
③除草剂被分解有透明带,有透明带的菌落利用该除草剂为氮源,无透明带但能够在无氮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并不能够分解除草剂,但可利用氮气为氮源,由此筛选目的菌.
(2)A、根据图中曲线微生物的生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可知,该细菌先增长后稳定再降低,说明目的菌是在恒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的,A正确;
B、b为对数期,b时期菌体数量呈指数增长,c为稳定期,B错误;
C、c时期的细菌仍然能够增殖,只是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错误;
D、初级代谢产物在各时期都能够生成,D错误故选:A.
故答案为:
(1)①在无氮固体培养基中添加了该除草剂 ②培养液中缺少这些细菌可利用的氮源 ③氮气 该除草剂
(2)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微生物培养的所以操作过程,提高学生实验技能.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图中a是葡萄糖,e是mRNA | B. | 该图表示蛋白质合成中的转录过程 | ||
C. | 图中的d为内质网 | D. | 图中的c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果实成熟的不同阶段 | 叶片 | 雌蕊 | 雄蕊 | 根 | |||||
绿果 | 变红 | 桃红 | 橙红 | 亮红 | 红透] | ||||
- | + | ++ | ++++ | ++++ | +++ | - | - | + |
A. | 该基因的表达水平在不同的组织和果实成熟的不同阶段无差异 | |
B. | 橙红和亮红的果实细胞中该基因转录产物可能相对较多 | |
C. | 绿果、雌蕊、叶片和根中无该基因及其转录产物,体现了细胞的基因选择性表达 | |
D. | 果实中该基因表达水平高于叶片,说明前者的分化程度高于后者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选项 | 细胞 | 结构特点 | 功能 |
A | 根尖分生区细胞 | 有大液泡 | 有利于水分的吸收 |
B | 卵细胞 | 细胞体积大 | 有利于膜内外物质的交换 |
C | 叶肉细胞 | 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 | 有利于光能的吸收和利用 |
D | 衰老细胞 | 细胞核体积大 | 有利于提高代谢速率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 B. | 产生渴觉属于反射 | ||
C. | 下丘脑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 | D. | 存在激素的反馈调节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促进生根的最适IA浓度大约是50μmol/L | |
B. | 图1可以证明ACC和IAA对拟南芥不定根的生成具有两重性 | |
C. | 图2中实验有三个对照组,因变量是不定根条数 | |
D. | 图2可证明一定浓度的ACC和IAA对拟南芥生根具有协调作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项目 | 测定值 | 参考范围 | 单位 |
FT3 | 1.2 | 1.4-4.4 | pg/ml |
FT4 | 0.8 | 0.8-2.0 | ng/dL |
T3 | 56 | 80-220 | ng/dL |
TSH | 5.9 | 1.4-4.4 | μIU/mL |
TT4 | 2.5 | 3-14 | μg/dL |
A. | 激素含量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内环境稳态是相对的 | |
B. |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 | |
C. | 该女子可能患有地方性甲状腺肿,细胞代谢速率偏高 | |
D. | 该女子应多吃含碘丰富的食品,如海带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