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图是有关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信息,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 C1D1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可对应图2中的_____段。
(2)图3、图4、图5中的正在发生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的细胞是图_____。图3细胞中有_____ 对同源染色体,_____个染色体组。
(3)图5细胞对应于图2中的_____段(填字母)。图5子细胞的名称为_____。
【答案】着丝点一分为二 D2E2 4 4 4 E2F2 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解析】
分析图1:A1B1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B1C1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1D1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1E1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图2:图2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其中A2B2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C2D2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E2F2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分析图3:图3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应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分析图4:图4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分析图5:图5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1)根据分析可知,图1中A1B1段形成的原因是细胞分裂间期DNA分子的复制,而C1D1段下降的原因是着丝点一分为二,可对应图2中的D2E2段。
(2)图4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此时正在发生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图3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共有4对同源染色体和4个染色体组。
(3)图5细胞中着丝点已分裂,对应于图2中的E2F2段。由于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为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甲、乙、丙分别是不同的二倍体生物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和分裂过程中物质或结构变化的相关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图甲的细胞①~⑤中,不是动物细胞的是_______;①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
③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
(2)图丙中①→②可以用图乙中______段表示。,则图丙a、b、c中表示染色体的是_________。
(3)图甲⑤中的等位基因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研究发现,一些作物的叶照光后移至黑暗环境,短时间内(约1分钟)出现CO2释放量急剧增高的现象,随后释放量减少至与黑暗环境一致。这是因为在光照下叶肉细胞吸收O2,释放CO2。这种反应需叶绿体参与,并与光合作用同时发生,称为光呼吸。
(1)在适宜光照强度条件下,叶肉细胞产生O2的具体部位是______,产生CO2的具体部位是______。
(2)光呼吸与有氧呼吸的共同点是______,细胞呼吸的主要意义是______。
(3)请依据题中所给信息,简要写出验证植物存在光呼吸现象的实验设计思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B淋巴细胞的发育成熟和增殖分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也可增殖分化成T细胞B.甲增殖分化为乙无需抗原刺激
C.丙也可以由记忆细胞增殖而来D.—个浆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在遗传定律模拟实验中,甲同学每次分别从I、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Ⅲ、Ⅳ中的小球可分别代表雌雄配子
B.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和小球总数都必须相等
C.乙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D.甲、乙多次重复实验后,Dd和AB组合的概率约为 1/4 和 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NAGase是催化几丁质(一种多糖)降解过 程中的一种关键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研究发现一些糖类物质对NAGase催化活力有影响,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果糖、蔗糖、半乳糖和葡萄糖作为效应物,这四种糖对NAGase的催化活力均有_____(填“抑制”或“促进”)作用,其中影响该酶作用最 强的是_____。
(2)某小组开展实验探讨这四种糖影响该酶催化活力的机制,图2 是效应物影响酶催化活力的两种理论:模型A表示抑制剂与底物存在竞争关系,可以结合到酶的活性部位,并表现为可逆,但该结合不改变酶的空间结构;模型B表示抑制剂与底物没有竞争关系,而是结合到酶的其他部位,导致酶的空间结构发生不可逆变化。
图3是依据这两种理论判断这四种糖类降低NAGase活力类型的曲线图,其中曲线a 表示不添加 效应物时的正常反应速率。请根据图3简要写出探究实验的实验思路,并根据可能的实验结果推断相应的结论。
实验思路:_____。
实验预期:若实验结果如曲线b,则为模型_____;
若实验结果如曲线c,则为模型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池塘群落演替的过程如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可以发生改变
B.图示只展示了部分演替过程,演替将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不存在终点
C.演替的顺序为丁→甲→丙→乙,演替过程中群落的能量输入大于能量输出
D.图示四个过程中的群落均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且垂直分层不完全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粮食问题是当今举世瞩目的迫切问题之一。改善农作物的遗传性状、提高粮食产量是科学工作者不断努力的目标,下图是遗传育种的一些途径。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若要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图示新品种小麦,可选图中E→F→G的育种方法
B.H→I、J→K都必需用到与G过程相同的技术操作
C.由F1→F2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D.图中的遗传育种途径,A→B所表示的方法具有典型的不定向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表示人体神经系统对排尿的控制,其中尿道内,外括约肌都是一种环形肌肉,逼尿肌分布于膀胱壁。请据图回答:
(1)图中尿道内、外括约肌、膀胱逼尿肌属于反射弧中的哪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
(2)当膀胱充盈后,人产生尿意的神经传导途径为:膀胱壁感受器→c→脊髓腰骶段(或初级排尿中枢)→a→大脑皮层,该过程______(填是或不是)反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当尿液进入尿道后,尿道感受器兴奋,兴奋传入初级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这种调节方式叫做______调节。通过该调节作用,使排尿的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兴奋传入初级排尿中枢过程中,在c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______(填单向的或双向的)。
(4)有些人由于受伤等使意识丧失,出现婴儿那样尿床的情况,是因为____________(填部位名称)出现了问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