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图为某种植物幼苗(大小、长势相同)均分为甲、乙两组后,在两种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培养时鲜重的变化情况(其它条件相同且不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3h时,两组幼苗均已出现萎蔫现象,直接原因是蒸腾作用和根细胞失水
B. 6h时,甲组幼苗因根系开始吸收K+、NO3﹣,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
C. 12h后,若继续培养,甲组幼苗的鲜重可能超过处理前,乙组幼苗将死亡
D. 实验表明,该植物幼苗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3h后,两组幼苗重量均已超过初始萎蔫鲜重即发生了萎蔫,一方面是因为蒸腾作用散失了水分,另一方面是因放在比根细胞浓度大的KNO3溶液中,根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A正确。根系从一开始就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NO3—,6h后鲜重增加说明根细胞吸收的水分比蒸腾作用散失了水分多,根细胞内离子浓度高于外界溶液浓度应在6h前就开始了,只不过根细胞吸收的水分比蒸腾作用散失了水分少,所以鲜重还是在减少。B错误。根细胞内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的离子数量在增多,而吸水量也在增加,根细胞内离子浓度在变化,而根外浓度也离子被吸收和水分的吸收在变化,根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的变化不好确定,所以根的吸水能力不好判定。12h后,由于甲组根系不断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NO3—,从而保持根细胞内外浓度差,使其吸水量大于蒸腾量而有可能超过处理前的鲜重量,而乙组放在比根细胞浓度大很多的KNO3溶液中,根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和蒸腾作用不断大量失水造成严重萎蔫最后死亡。C正确。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吸收离子与吸收水分是两面个相对独立的过程。D正确。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①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 ②H占据3个营养级 ③G和F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④如在该生态系统中使用DDT,则这种杀虫剂在H中浓度最高,其次是在D中 ⑤图中A、E均为生产者 ⑥一旦G的数量大量减少,该生态系统就很难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与第二次分裂相比,最显著的区别是( )
A. 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B. 同源染色体分离
C. 染色质螺旋缠绕缩短变粗 D. 着丝点一分为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神经细胞的A给予适宜的刺激,细胞膜对 的通透性增加,从而产生电位差,引起突触前膜释放 ,刺激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相关激素调节组织细胞的活动。
(2)生命活动的调节离不开细胞间的信息传递。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免疫系统把神经递质受体当做抗原,
使 被激活而增殖、分化,产生相应抗体,造成神经递质不能与图中特异性受体正常结合,导致 信号转换的过程受阻,使人神经肌肉传递障碍。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有时采用胸腺切除法,目的是抑制造血干细胞 ,以控制相应的免疫应答。
(3)从图中分析可知,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分子含量的稳定是维持机体功能必需的,如 (填两种)等信息分子要发挥作用需通过血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甲状腺等腺体需不断产生相应激素的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胡杨是西北干旱地区生命力极其顽强的一种树木,其发达的根系可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该种树的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 )
A. 水 B. 蛋白质 C. 无机盐 D. 脂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表示植物叶表皮上气孔的开放原理。取同一叶片的两块表皮A和B,A放在清水中,B放在0.3g/mL KNO3溶液中,K+、NO3﹣离子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将A和B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持续观察一段时间,观察到的表皮气孔情况是( )
A. A开启、B关闭 B. A关闭、B开启
C. A关闭、B先开启后关闭 D. A开启、B先关闭后开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金鱼草的花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若将纯合红花与纯合白花品种杂交,F1全部表现为粉红花。则这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关系为
A. 完全显性 B. 共显性 C. 性状分离 D. 不完全显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班研究“温度对酶的活性影响”实验时,两个小组的同学选择了不同的实验材料开展探究,第一组选择淀粉酶水解淀粉进行实验,第二组利用肝脏研磨液与Fe3+催化过氧化氢开展实验,其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A. 两小组同学都采用数学建模表示研究结果
B. 酶的催化效率不一定比无机催化剂高
C. 两组实验数据都反映了酶的最适宜温度时产物积累量或生成量最多
D. 两小组实验都反映了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酶的催化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