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沃森和克里克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 |
B. |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运用类比推理,提出了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 | |
C. | 格里菲思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发现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 | |
D. | 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运用假说-演绎法,推测基因在染色体上 |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4、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5、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解答 解:A、沃森和克里克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A正确;
B、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B错误;
C、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并没有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而且他的实验也没有发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艾弗里采用化学分析法找出遗传因子是DNA,C错误;
D、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运用类比推理法,推测基因在染色体上,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人们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常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 | |
B. | 常用0.3g/mL葡萄糖溶液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 | |
C. | 可用苏丹Ⅲ染液、10%酒精、清水做脂肪鉴定实验 | |
D. | 可用斐林试剂鉴定豆浆中是否含有淀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Ⅱ阶段的环境温度比Ⅰ阶段的环境温度低 | |
B. | t1~t2段散热量增加不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 |
C. | t2~t3段产热量增加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 |
D. | t3之后产热量比0~t1段产热量高,体温会升高 | |
E. | t3之后产热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②和③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 |
B. | 若图示为突触后膜,则兴奋的传递与③有关 | |
C. | 若图示为肝脏细胞膜,则①只能表示胰岛素受体 | |
D. | 适宜条件下用胰蛋白酶处理该膜,则会影响K+的运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是指群落的分层现象 | |
B. |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地衣等低等生物逐渐消失 | |
C. | 即使时间允许,弃耕农田也不一定能形成森林 | |
D. | 人类的活动往往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5:2:1 | B. | 13:2:1 | C. | 49:14:1 | D. | 61:2: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湖南常德石门第一中学高二下月考生物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鸟
B.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鲫鱼
C.一块草地的全部动物
D.校园中的所有植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碱基互补配对 | B. | ATP迅速转化为ADP | ||
C. | 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 D. | RNA聚合酶发挥催化作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调节作用 | B. |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 ||
C. | 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 D. | 酶只有在生物体内才起催化作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