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5.如图所示,图甲为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示意图,图乙表示一株小麦叶片细胞内C3相对含量在一天24小时内的变化,图丙表示农田一昼夜的温度变化Ⅰ,光照变化Ⅱ和植物有机积累Ⅲ数据绘成曲线图,请据请据图分析:

(1)图甲中A、B、C、D分别表示参与光合作用或光合作用生成的物质,则B、D依次是二氧化碳、五碳化合物.
(2)在图甲Ⅰ中发生的反应为Ⅱ中发生反应提供[H]和ATP,Ⅱ中发生的反应为Ⅰ中发生反应提供ADP和Pi.
(3)图乙中,从B点开始合成有机物,至H点有机物合成终止.
(4)图乙E点与D点相比,叶绿体中[H]含量较高(填“高”或“低”).
(5)图丙d处凹陷,原因是温度太高,叶片气孔关闭,CO2吸收数量减少,影响光合作用暗反应的效率.
(6)图丙a处凸起,原因是下半夜温度偏低,呼吸作用减弱.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中,A表示光能,B表示二氧化碳,C表示三碳化合物,D表示五碳化合物,Ⅰ表示光反应,Ⅱ表示暗反应.图乙表示一株小麦叶片细胞内C3相对含量在一天24小时内的变化,其中,0~6时和18~24时C3相对含量不变,说明在该时间段内不进行光合作用.6~18时C3相对含量降低是光合作用过程中其被还原的结果.

解答 解:(1)据图甲分析,A表示光能,B表示二氧化碳,C表示三碳化合物,D表示五碳化合物.
(2)图甲中,Ⅰ表示光反应,Ⅱ表示暗反应,光反应可以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暗反应可以为光反应提供ADP和Pi.
(3)图乙中,6~18时C3相对含量降低是光合作用过程中其被还原的结果,所以是从B点开始合成有机物,至H点有机物合成终止.
(4)图乙中,6~18时C3相对含量降低是光合作用过程中其被还原的结果,所以是从B点开始合成有机物,至H点有机物合成终止.
(5)图丙中,曲线Ⅲd的原因可能是温度过高,叶片上气孔关闭,导致二氧化碳吸收不足,从而影响了光合作用暗反应的进行.
(6)图丙a中处凸起的原因是下半夜温度偏低,呼吸作用减弱.
故答案为:
(1)二氧化碳、五碳化合物
(2)[H]和ATP   ADP和Pi
(3)B       H
(4)高
(5)CO2     暗
(6)下半夜温度偏低,呼吸作用减弱

点评 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及曲线分析,意在强化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与运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山东济宁微山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入学暑期作业检测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细胞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①含细胞壁结构的细胞必定为植物细胞

②蓝藻以群体形式存在,所以单个蓝藻不是一个个体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④能进行自养的生物不一定是绿色植物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北省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A.温度 B.pH值

C.酶 D.渗透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有一瓶混合酵母菌和葡萄糖的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氧浓度(%)abcd
产生CO2的量(mol)912.51530
产生酒精的量(mol)96.560
A.氧浓度为b时,经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为6mol
B.氧浓度为d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C.氧浓度为c时,有50%的葡萄糖用于酒精发酵
D.a时只进行无氧呼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红细胞结构简单,数目多,容易获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能发生渗透作用,所以可用于制备纯净的细胞膜
B.利用猪血细胞可以提取大量的DNA
C.蛙红细胞用甲基绿处理后,可观察到被染成蓝绿色的线粒体
D.血浆中的O2进入红细胞只需要穿过一层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 A 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该生物进化理论的研究对象(基本单位)是生物个体
C.图中 B 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图中C表示的是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在苏南的农村地区,经常可见到一些由于种种原因被荒废的小块农田,在这样的地块上,一年后会长满杂草,二、三年后还可能出现一些小灌木,这一过程属(  )
A.初生演替B.次生演替
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D.不属于演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体色受到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在曼彻斯特地区,19世纪中期以前,种群中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20世纪则上升到95%以上.据题回答:
(1)从遗传的角度分析:
①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突变出现的.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②S基因频率增高的遗传学基础是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试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①19世纪,桦尺蛾的栖息地(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下,种群s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浅色蛾(ss)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捕食,后代繁殖多.
②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炼铜使地衣不能生长,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环境不利于浅色种生存而利于黑色种生存,黑色个体数增多.
③上述事例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淘汰,有利的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④这个种群是否形成了新的物种?为什么?没有,因为没有出现生殖隔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脂质的功能不包括(  )
A.保护植物细胞不受伤害B.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C.生物体中主要的能源物质D.生物体中主要的储能物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