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20.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实验材料,其四对相对性状中红眼(E)对白眼(e)、灰身 (B)对黑身(b)、长翅(V)对残翅(v)、细眼(R)对粗眼(r)为显性.如图是雄果蝇M的四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1)果蝇M眼睛的表现型是红眼、细眼.
(2)欲测定果蝇基因组的序列,需对其中的5条染色体进行DNA测序.
(3)果蝇M与基因型为XEXe的个体杂交,子代的雄果蝇中既有红眼性状又有白眼性状.
(4)果蝇M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B(或b)和v(或V)不遵循自由组合规律.若果蝇M与黑身残翅个体测交,出现相同比例的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后代,则表明果蝇M在产生配子过程中V和v(或B和b)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导致基因重组,产生新的性状组合.
(5)在用基因型为BBvvRRXeY和bbVVrrXEXE的有眼亲本进行杂交获取果蝇M的同时,发现了一只无眼雌果蝇.为分析无眼基因的遗传特点,将该无眼雌果蝇与果蝇M杂交,F1性状分离比如表:
F1雌性:雄性灰身:黑身长翅:残翅细眼:粗眼红眼:白眼
$\frac{1}{2}$有眼1:13:13:13:13:1
$\frac{1}{2}$无眼1:13:13:1//
①从实验结果推断,果蝇无眼基因位于7、8号(填写图中数字)染色体上,理由是无眼、有眼基因与其他各对基因间的遗传均遵循自由组合规律.
②以F1果蝇为材料,设计一步杂交实验判断无眼性状的显隐性.
杂交亲本:F1中的有眼雌雄果蝇.
实验分析: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无眼为隐性性状;若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则无眼为显性性状.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雄果蝇M的四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果蝇体内控制体色和翅形的基因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属于基因的连锁;而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控制眼形的基因位于另一对常染色体上,独立遗传.

解答 解:(1)由图可知,果蝇M的1号染色体上有E基因,5号染色体上有R基因,因此该果蝇眼睛的表现型是红眼细眼.
(2)果蝇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最后一对是性染色体(XX或XY),由于X和Y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的基因不同,所以对果蝇基因组进行研究时,应测序5条染色体,即3+X+Y.
(3)果蝇M眼色的基因型为XEY,由于子代雄性的红眼和白眼均只能来自于母本,想要子代的雄果蝇既有红眼性状又有白眼性状,则其必须与基因型为XEXe的个体进行杂交.
(4)自由组合定律是指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而B、v和b、V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根据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及配子的组合,理论上后代只有灰身残翅和黑身长翅,出现等比例的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后代,说明发生了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5)①根据表格结果,若无眼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则M与无眼雌果蝇的后代中雄性都为无眼,与表格结果不符,所以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子代有眼:无眼=1:1,同时其他性状均为3:1,说明有眼无眼性状的遗传和其他性状不连锁,为自由组合,因此和其他基因不在同一对染色体上,据图可知应该位于7号或8号染色体上.
②由于子代有眼:无眼=1:1,说明亲代为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若判断其显隐性,可选择相同性状交配(即无眼雌性×无眼雄性),若无眼为显性,则亲代均为杂合子,后代有性状分离;若无眼为隐性,则亲代均为隐性纯合子,后代无性状分离.
故答案为:
(1)红眼、细眼 
(2)5
(3)XEXe
(4)B(或b) v(或V) V和v(或B和b)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
(5)①7、8(或7、或8)无眼、有眼基因与其他各对基因间的遗传均遵循自由组合规律
②F1中的有眼雌雄果蝇
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无眼为隐性性状;若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则无眼为显性性状.

点评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图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瘦素又名肥胖荷尔蒙,亦称抗肥胖因子、苗条素,主要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具有抑制摄食、降低体重的作用,因此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科学家研究发现,瘦素可通过血脑屏障然后与下丘脑特异性受体结合,把人体脂肪储量大小的信号传递给下丘脑的体重调节中枢,调节摄食行为.下图表示瘦素通过下丘脑发挥作用的过程(局部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瘦素通过脑毛细血管进入脑组织,使下丘脑神经元兴奋,其调节方式属于体液调节,兴奋后的下丘脑神经元合成和分泌的神经递质,使b(填字母序号)神经中枢的兴奋性增强而e(填字母序号)的兴奋性减弱,从而抑制食欲,减少摄取,达到减重的效果.
(2)若图中c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抑制,则此时后膜接受这种递质后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g神经元不能将信息传递到大脑皮层而无饱感,机体不断摄食而导致肥胖.
(3)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图中共有0条反射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三倍体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B.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C.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由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加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在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所催化的反应速率的影响如图所示,其中Km表示当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反应速率(Vmax)一半时的反应物浓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适当升高温度,Vmax和Km均会增大
B.同一种酶对不同的反应物具有相同的Km值
C.存在与反应物竞争酶的抑制剂时,Vmax减小
D.存在与反应物竞争酶的抑制剂时,Km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地下黑作坊用病死猪肉腌制的腊肉往往含有大量的细菌,可利用“荧光素一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法”对市场中腊肉含细菌多少进行检测.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腊肉研磨后离心处理,取一定量上清液放入分光光度计(测定发光强度的仪器)反应室内,加入适量的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反应;
第二步:记录发光强度并计算ATP含量;
第三步:测算出细菌数量.
回答问题:
(1)ATP中含有的化学元素是C、H、O、N、P,ATP在有关酶的作用下,磷酸基团逐个脱离下来,最后剩下的是腺苷(填中文名称).
(2)荧光素接受ATP提供的能量后就被激活,在荧光素酶的作用下形成氧化荧光素并且发出荧光.根据发光强度可以计算出生物组织中ATP的含量,原因是发光强度与ATP含量成正比(填“正相关”或“反相关”);根据ATP含量进而测算出细菌数量的依据是:每个细菌细胞中ATP含量大致相同且相对稳定.
(3)分光光度计反应室内必须控制两个影响酶活性的反应条件,分别是温度和pH,维持溶液pH的相对稳定时常常使用(磷酸)缓冲液.“荧光素一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法”中涉及的能量转换是化学能→光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甲图表示洋葱根尖的不同区域;乙图表示洋葱根尖处于有丝分裂各阶段细胞核中DNA和细胞质中mRNA含量变化;丙图呈现的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的一种物质变化和形态变化;丁图是细胞分裂某一时期染色体的形态.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进行分裂的细胞集中在甲图中的[③]分生区.
(2)研究表明细胞的呼吸速率在各时期是不同的,乙图中c阶段后期耗氧最多,这与分裂期需要大量的ATP(能量)相适应.c阶段细胞核DNA、染色体与染色单体的比例为2:1:2,这种比例将维持到细胞有丝分裂的后期才可能开始变化.
(3)乙图表明细胞分裂过程中核糖体功能较活跃的时期是a、c(填字母),这也说明在上述时期进行了大量蛋白质的合成.
(4)丙图呈现了一种物质变化和形态变化过程,①→②的物质变化对应于乙图中的时期是b(填字母);②→③的形态变化对应于乙图中的时期是d、e(填字母).
(5)在观察有丝分裂实验时,我们发现即使操作正确,也难以看到很多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主要原因分裂期时间远远短于分裂间期时间.
(6)在图乙a-e阶段中,能观察到图丁所示图象的是d,该阶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或8条,该生物可能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在细胞内蛋白质降解调节作用,揭开了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1)生物体内存在着两类蛋白质降解过程,一种是不需要能量的,比如发生在消化道中的初步降解,这一过程只需要蛋白酶参与;另一种则需要能量,它是一种高效率、针对性很强的降解过程.消耗的能量直接来自于ATP.
(2)细胞内的蛋白质处于不断地降解与更新的过程中.泛素在其蛋白质降解过程中,起到“死亡标签”的作用,即被泛素标记的蛋白质将被特异性地识别并迅速降解,降解过程发生在溶酶体(细胞器)中.
(3)泛素是一个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只在细胞内起作用,可见与泛素的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其合成方式称为脱水缩合,控制这一过程基因的编码区外显子含有462个脱氧核苷酸(考虑终止密码子).
(4)今有一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55H70O19N10,已知将它水解后只得到如图所示四种氨基酸.问:该物质共含有羧基5个,进行水解时需9个水分子.合成该物质需要tRNA的种类为不能确定,控制该多肽合成的mRNA(考虑终止密码子)彻底水解需要98个水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南新乡一中高二下第十次周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细胞》杂志刊登了康奈尔大学一项研究,该研究揭示了体内蛋白质分选转运装置的作用机制,即为了将细胞内的废物清除,细胞膜塑形蛋白会促进囊泡(分子垃圾袋)形成,将来自细胞区室旧的或者受损的蛋白质逮进内部回收利用工厂,并将废物降解,使组件获得重新利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回收利用工厂”可能是溶酶体,“组件”可能是氨基酸或核苷酸

B.人体细胞内能形成囊泡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中心体

C.“分子垃圾袋”边界应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该结构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D.细胞膜塑形蛋白在合成过程中,场所由核糖体提供、动力可由叶绿体提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北武邑中学高一下周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DNA,那么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 ( )

A.DNA B.RNA C.DNA和RNA D.DNA或R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