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细胞内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 )
A. 线粒体、叶绿体 B. 内质网、核糖体
C. 高尔基体、线粒体 D. 叶绿体、内质网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回答下列有关内环境的问题 下丘脑是神经系统中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中枢.
(1)下丘脑分泌的某种激素在维持人体水和电解质平衡中其重要作用,该激素的名称是 .
(2)寒冷情况下,机体散热减少,产热会增加以维持体温恒定.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
(3)由右图可知,对甲细胞的调节,既可通过神经直接进行调节,还可以通过有关激素进行调节,其原因是甲细胞表面存在接受的受体和接受的受体.
(4)图中A处的信号转换过程为 .
(5)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甲细胞分泌的激素会减少,这是一种(负反馈/正反馈)机制.甲细胞可能是细胞.
(6)若甲为肝细胞,人体饥饿时图中C端血糖浓度较B端高,可能的原因是(填激素)增加,它作用于肝细胞促进分解,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此细胞内的甘油三酯以的形式运至血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A、B 代表激素名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甲与乙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B.图中A与B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图中①②③④处箭头均表示负反馈调节
D.对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甲、乙为两种不同的病毒,经病毒重建形成“杂种病毒”丙,用丙病毒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产生的新一代病毒可表示为(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著名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噬菌体侵染细菌 ②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 ③放射性检测 ④离心分离
(1)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A.①②④③
B.④②①③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2)该实验分别用32P和35S标记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在图甲中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
(3)若测定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图乙中离心管的上清液中,则获得该实验中的噬菌体的培养方法是
A.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B.用含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C.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D.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4)图乙中锥形瓶内的营养成分是用来培养。若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适宜时间后离心,试管中的放射性主要存在于中;若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适宜时间后离心,试管中的放射性主要存在于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激素分子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种类多、含量高
B. 各种激素分子弥散在体液中,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
C. 激素分子可以多次与细胞结合,持续发挥调节作用
D. 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与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科研小组为研究温度变化对某栽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光照、CO2浓度及其他外界条件适宜且恒定的条件下,测得植物叶肉细胞净光合速率及在黑暗条件下呼吸速率的相对值如下表;在不同温度下该植物叶肉细胞间的CO2浓度相对值如下图.请分析回答:
温度(℃) | 20 | 25 | 30 | 35 | 40 | 45 | 50 | 55 |
净光合速率相对值 | 2 | 4 | 5 | 3 | 0 | ﹣4 | ﹣3 | ﹣2 |
呼吸速率相对值 | 2 | 3 | 3.5 | 4.5 | 5 | 4.5 | 3 | 2 |
(1)表中数据表明:该植物在温度为℃,光合产物的积累最快;温度对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不完全相同,其原因是 .
(2)在40℃条件下,该植物叶肉细胞的胞间CO2浓度应处在图中的点,判断依据是 . 图中d点时,叶肉细胞所处的温度是℃(填表中温度).
(3)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该植物能长期正常生长的温度为(填表中温度).理由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向正在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悬液中分别加入a、b、c、d四种抑制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a能抑制[H]氧化成水,则使O2的消耗减少
B. 若b能抑制葡萄糖分解,则使丙酮酸增加
C. 若c能抑制ATP的形成,则使ADP的消耗增加
D. 若d能抑制丙酮酸分解,则使葡萄糖的消耗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1928年,英国科学家利用小鼠做了如下的实验:
实验1:R型活细菌+小鼠→小鼠存活;
实验2:S型活细菌+小鼠→小鼠死亡→分离出S型活细菌;
实验3: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小鼠存活;
实验4: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R型活细菌+小鼠→小鼠死亡。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在实验4中从死亡的小鼠体内能够分离出细菌。
(2)除了用注射法,通过观察小鼠的生活情况来区分R型细菌和S型细菌外,还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有无荚膜,有荚膜者为型细菌。
(3)如图为实验4中小鼠体内R型细菌的增长曲线,请在图中绘出S型细菌的增长情况。(用虚线绘制)
(4)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