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功能都与载体有关 | |
B. | 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减小、核膜内折 | |
C. | 核孔是DNA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 |
D. | 细胞内细胞器的种类和数目影响细胞的功能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温度(℃) | 20 | 25 | 30 | 35 | 40 | 45 |
光照下CO2吸收总量(mg/h) | 1.00 | 1.75 | 2.50 | 3.25 | 3.75 | 3.50 |
黑暗中CO2释放量(mg/h) | 0.50 | 0.75 | 1.00 | 1.50 | 2.25 | 3.00 |
A. | 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均保持在45℃条件下,能正常生长 | |
B. | 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为40℃时,最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 |
C. | 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均保持在35℃条件下,能正常生长 | |
D. | 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为20℃时该植物不能生长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试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回答下列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有关的问题∶
(1)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具体是用32P和35S分别标记 。
(2)若要大量制备用32P标记的噬菌体,需先用32P的培养基培养 ,再用噬菌体去感染 。
(3)上述实验中, (填“能”或“不能”)用15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理由是 。
(4)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机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和沉淀中的放射性。预期的实验结果是 。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 。某同学尝试对该实验进行改进,将搅拌这一步改为超声震荡,其余条件相同。改进后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基本一致,但与未改进前结果相比,上清液中 32P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比例有所增大,可能原因是 。
(5)新合成的噬菌体的DNA与蛋白质外壳,组装出很多与亲代一模一样的子代噬菌体,其遗传情况
(填是或不)符合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6)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