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下图是某二倍体生物体细胞的不同分裂图像,对图像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细胞分裂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和中期

B.甲、乙、丙细胞染色体、染色单体与DNA分子数比例都为1∶2∶1

C.甲细胞进行中心体复制,发出星射线,形成了纺锤体

D.该生物可能是低等植物细胞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四川省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 A 点时用32P标记果蝇精原细胞所有 DNA 的双链,然后置于只含31P的培养液中培养,发生了a、b连续两个分裂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CD 段一个细胞中一定有 2 条 Y 染色体

B.GH 段一个细胞中可能有两条 Y 染色体

C.IJ 段一个细胞中含32P 的染色体可能有8 条

D.GH 段一个细胞中含32P 的染色体一定有 8 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上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将植物放在密闭透明的玻璃小室内,置于自然光下培养,假设玻璃小室内植物的生理状态与自然环境中相同。一昼夜测得玻璃小室内CO2浓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光合作用发生在6~18时

B.与B点相比,C点光合作用产生ATP的速率较大

C.DE段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的原因一定是气孔关闭, CO2吸收速率减小

D.经过一昼夜的新陈代谢后,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含量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福建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研究小组将油料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开始实验的一周中,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

A.碳 B.氢 C.氧 D.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福建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据美国遗传学专家MCkusiCk教授收集统计,目前已经知道的遗传病有四千多种。右图是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可在人群中调查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B.该病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病

C.若为血友病,则7号的致病基因来自2号

D.若为白化病,则l号为杂合子的概率是10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福建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指磷脂分子的尾部,具有疏水性

B.C指磷脂分子的头部,具有亲水性

C.糖蛋白在细胞膜的内外侧均有分布

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B、D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不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B.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
C.随着演替的进行,该生物群落的结构一般会越来越复杂
D.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如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图,请据图回答一下问题:

(1)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未在图甲中体现的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鼠种群密度时,在2hm2范围内,第一 次捕获40只鼠,全部标记,第二次捕获30只鼠,其中有标记的是15只,则该鼠的种群密度是40只/hm2
(3)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frac{1}{4}$调整到$\frac{3}{4}$,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1kg,人能比原来多增重4.5kg(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
(4)给牧草施加32P标记的复合肥后,检测32P在食草昆虫和蟾蜍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结果见图乙.图中曲线Ⅱ表示蟾蜍体内的放射性强度.若实验再增加对蛇体内放射性强度的检测,则其达到最高峰时的强度应高于(填“高于”或“低于”)曲线Ⅱ的峰值.
(5)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丙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仅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猎物K值得数据为N2,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如图表示草原上某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N1表示野兔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0→T2时段内野兔的出生率大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死亡率,具体原因是空间和资源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2)某种天敌在图中标注的某个时间点迁入,一段时间后,野兔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则该时间点最可能是c.在捕食压力下,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在K2~K3之间.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某区域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偏高(“偏高”或“偏低”):对捕获的野兔进行性别比例调查,发现部分雌兔由于某种原因死亡,导致雌雄比例约变为0.5时,该比例不利(“有利”或“不利”)于种群增长.
(4)该草原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此后可能慢慢长出小灌木丛,甚至有可能继续演替出森林,整个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优势种群,这主要体现了不同植被物种对阳光的竞争能力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