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4.如图为恒温动物的体温平衡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人体内热量来源于物质的氧化分解,能源物质中A糖类是主要的,B脂肪、C蛋白质也是产热物质.
(2)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为皮肤,其直接散热的途径有:D辐射,E对流,F传导.
(3)寒冷时,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此时人体生理性体温调节行为是G寒战,行为性体温调节行为H是运动(骨骼肌收缩或骨骼肌的紧张性增强),进而增加产热量,肾上腺等分泌的激素增多提高了细胞的代谢水平,也引起机体增加产热量.
(4)在炎热环境(接近体温)中,K汗液蒸发(分泌汗液)是机体散热的唯一途径,此时在有关神经的调节下,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5)综上所述,人体就是这样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来维持不同环境中体温相对恒定的.

分析 人体对低温的调节:低温→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立毛肌收缩、皮肤表层毛细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同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多,体内物质氧化加快,产热增多.
人体对高温的调节:高温→皮肤温觉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立毛肌舒张,皮肤表层毛细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加,散热增加

解答 解:(1)人体内热量来源于物质的氧化分解,主要的能源物质是A糖类,B脂肪、C蛋白质也是产热物质.
(2)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为皮肤,其直接散热的途径有:D辐射,E对流,F传导.
(3)寒冷时,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此时人体生理性体温调节行为是G寒战,行为性体温调节行为H是运动(骨骼肌收缩或骨骼肌的紧张性增强),进而增加产热量,肾上腺等分泌的激素增多提高了细胞的代谢水平,引起机体增加产热量.
(4)在炎热环境(接近体温)中,K汗液蒸发(分泌汗液),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增加散热量.
(5)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来维持不同环境中体温相对恒定的.
故答案为:
(1)糖类
(2)皮肤  传导
(3)冷觉感受器  下丘脑体温调节    寒战
(4)汗液蒸发(分泌汗液)
(5)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的过程,以及产热与散热平衡的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应用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有一种生活在热带的果蚁,将自己含有蛋白酶的排泄物排在收集来的落叶上,用这些落叶来培养真菌,然后以腐叶作为自己的食物来源,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体型大小不同果蚁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

B.真菌分泌的纤维素酶能促进落叶中纤维素的分解

C.果蚁和真菌都是分解者,共同促进碳、氮元素的循环

D.果蚁与真菌之间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果酒、果醋发酵和腐乳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果酒制成后只需将装置转移至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即可制作果醋

B.果酒发酵在无氧环境下进行,果醋和腐乳发酵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C.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利用的微生物种类相同

D.腐乳制作过程利用的微生物都属于原核生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激素等
C.血浆与原尿的成分主要区别是有无蛋白质
D.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尿液的重吸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物质中,均可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维生素B.胃蛋白酶、抗体、胰岛素、水
C.Na+、血浆蛋白、葡萄糖、氨基酸D.神经递质、Ca2+、载体、呼吸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我国一些农产品因农药、化肥残留较高而被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禁止进口,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绿色壁垒”已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最大障碍.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下列措施中能有效突破“绿色壁垒”的是(  )
A.调整粮食种植结构,使农田生态系统食物链延长
B.普及推广生物防治,大量引入害虫的天敌
C.研究和开发生态农业,生产高品质的绿色产品
D.积极引进国外优良农作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他们指出“噬菌体在分子生物学的地位就相当于氢原子在玻尔量子力学模型中的地位一样”.这句话指出了噬菌体作实验材料具有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DNA(核酸)的特点.
(2)通过用分别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或35S标记的大肠杆菌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或35S标记的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DNA和蛋白质的位置变化.
(3)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机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搅拌的目的是将噬菌体和细菌振脱,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min时,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低.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如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否则细胞外32P放射性会增高.
(4)本实验证明病毒传递和复制遗传特性中DNA起着重要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对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绿叶色素分离实验中,沿铅笔线均匀画滤液细线并迅速重复2~3次
B.观察未经染色的动物细胞时,为了看清细胞的边缘和细胞核,将视野调暗
C.NaOH溶液中的琼脂块体积越小,NaOH在其内部扩散速率越快
D.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盖上盖玻片后用拇指轻压盖玻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图是一个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示意图,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判断该生物C    
A.一定是生产者       B.可能是细菌     C.一定不是原核细胞     D.有细胞壁是植物
(2)甲、乙两图中属于原核细胞的是甲,属于真核细胞的是乙.判断的主要依据为乙有成型的细胞核而甲没有.
(3)甲、乙两细胞的统一性表现在都有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和核糖体
(4)甲、乙两细胞的差异性表现在甲无核膜、核仁而乙有;甲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而乙还有其它细胞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