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9.如图所示为某植物细胞在一个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中核DNA含量的变化及各时期的分裂图象,据图分析回答:

(1)图甲中细胞分裂的正确排序是32154
(2)图2所示细胞处于细胞分裂的前期期,判断理由:
①从染色体分析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出现染色单体;②从细胞结构分析:核仁消失,纺锤体出现,核膜尚未消失.
(3)c~d表示末期,它对应的分裂图象是4.该时期参与分裂活动的细胞器高尔基体,线粒体.
(4)图1是有丝分裂的中期,该期的主要变化是染色体以着丝点排列在赤道面的中央.图中有6条染色体;12个DNA.

分析 分析曲线图:ab为分裂间期,bc可以表示前期、中期和后期,cd表示末期.
分析细胞分裂图:1是有丝分裂中期,2表示有丝分裂前期,3表示分裂间期,4表示有丝分裂末期,5表示有丝分裂后期.

解答 解:(1)由分析可知,图甲中1是有丝分裂中期,2表示有丝分裂前期,3表示分裂间期,4表示有丝分裂末期,5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因此细胞分裂的正确排序是32154
(2)图2所示细胞从染色体分析,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出现染色单体;从细胞结构分析,核仁消失,纺锤体出现,核膜尚未消失,因此该细胞处于细胞分裂的前期.
(3)c~d表示末期,它对应的分裂图象是4.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并且整个细胞分裂过程中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因此该时期参与分裂活动的细胞器有高尔基体,线粒体.
(4)图1是有丝分裂的中期,该期的主要变化是染色体以着丝点排列在赤道面的中央.图中有6条染色体;12个DNA.
故答案为:
(1)32154
(2)前期    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出现染色单体
核仁消失,纺锤体出现
(3)末期  4  高尔基体,线粒体
(4)染色体以着丝点排列在赤道面的中央    6     12

点评 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鳟鱼的眼球颜色和体表颜色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现以红眼黄体鳟鱼和黑眼黑体鳟鱼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正交和反交结果相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在鳟鱼体表颜色性状中,显性性状是黄体(或黄色).亲本中的红眼黄体鳟鱼的基因型是aaBB.
(2)已知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自合定律,理论上F2还应该出现红眼黑体性状的个体,但实际并未出现,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本应该表现出该性状,却表现出黑眼黑体的性状.
(3)为验证(2)中的推测,用亲本中的红眼黄体个体分别与F2中黑眼黑体个体杂交,统计每一个杂交组合的后代性状及比例.只要其中有一个杂交组合的后代全部为红眼黄体,则该推测成立.
(4)三倍体黑眼黄体鳟鱼具有优良的品质,但是由于三倍体鳟鱼高度不育,因此每批次鱼苗均需重新育种.其不育的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难以产生正常配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对正常男、女体细胞和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B.染色体在成熟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
C.体细胞中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D.成熟生殖细胞中只有性染色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哪项不属于生命系统的某一结构层次(  )
A.受精卵B.一滴池塘水
C.一粒玉米D.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今年10月3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大隅良典因在细胞自噬研究方面的成就,获得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大隅良典是夺得这项殊荣的第四个日本人.去年10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也荣获此奖项.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关于他们的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自噬是指细胞在应对短暂的生存压力时,可通过降解自身非必需成分或相对衰老的结构来提供营养和能量,从而维持生命.该过程和溶酶体有很大关系
B.相对于自噬,溶酶体对于外来病原体的降解过程可以称为异噬.溶酶体是单层膜的细胞器,内含大量碱性水解酶
C.屠呦呦,男,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他发现的青蒿素可用来治疗疟疾.疟疾由疟原虫引起,该虫营寄生生活,是一种单细胞原核生物
D.疟疾俗称“伤寒”,治疗它的青蒿素就是从我们平时常吃的茼蒿中提取出来的.青蒿素能阻碍疟原虫的线粒体功能,“逼迫”疟原虫进行自噬,大量损失细胞质而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
B.对细胞膜的研究是从膜的通透性开始的
C.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看见细胞膜的结构
D.将脂质从动物细胞中提取出来,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可以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1.为探究温度对膜透性的影响,取质量和形态相同的两块马铃薯进行对照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如表:
时间(h)
马铃薯块在蒸馏水中质量改变百分比(%)
温度
00.51.01.52.02.53.0
20℃0+5+7+9+12+14+16
40℃0+0.030-2-3-3.5-4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
(2)在20℃下马铃薯块质量增加,主要与细胞具有液泡(细胞器)有关
(3)在40℃时,随着时间增加,马铃薯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膜的通透性增大、细胞内容物外渗造成的.请完成下列实验设计方案并回答问题:
实验原理:随膜的通透性增大,细胞内容物外渗,会使外部溶液的电导度增大.溶液电导度的大小可以用电导仪进行检测.电导仪非常灵敏,空气中的CO2、温度会影响测量结果.
实验仪器与药品:电导仪、恒温水浴锅、烧杯、量筒、洗瓶滤纸、蒸馏水.
假设:温度升高膜的通透性增大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4只相同的烧杯,分别加入10mL蒸馏水,编号为A、B、C、D;
第二步:取2块质量为10g且形态相同的马铃薯块用蒸馏水反复冲洗三次,用滤纸将水吸干,再分别放入A、B两烧杯中,C、D两烧杯作为对照;
第三步:将A和C两烧杯置于20℃的恒温水浴中;B和D两烧杯置于50℃的恒温水浴中;
第四步:1.5h后取出烧杯中的马铃薯,使烧杯中的溶液保持或恢复至20℃;
第五步:用电导仪分别测量溶液的电导度,并记录结果.
结果预测:若实验结果符合预期,则B烧杯中溶液电导度减去D烧杯中溶液电导度的值大于(大于  小于   等于)A烧杯中溶液电导度减去C烧杯中溶液电导度的值.
讨论:实验步骤中设计C、D组作为对照的目的是排除空气中的CO2等因素干扰实验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如图表示叶绿素分子和血红蛋白分子局部结构简图,据图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表示叶绿素分子,乙表示血红蛋白分子
B.叶绿素分子和血红蛋白分子中共有的化学元素是C、H、O、N
C.人体缺铁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易发生缺铁性贫血症,植物缺镁会影响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
D.由图可看出细胞中的无机盐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  )
A.染色体移向细胞两级B.同源染色体联会
C.纺锤丝形成D.着丝点分开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