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有关糖类的说法,错误的是:
①等质量的糖原和脂肪相比,前者体积小而储能多
②对人来说,蔗糖溶液可以口服但不能静脉注射
③糖类在人体内,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可发生氧化
④等质量的葡萄糖和脂肪相比,彻底氧化时后者耗氧多
A. ①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③④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甲物质分子式为C12H22O11,乙物质分子式为C57H110O6。如这两种物质作为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在相同条件下,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物质被彻底氧化分解时,甲物质比乙物质
A. 耗氧少,产生能量少
B. 耗氧多,产生能量多
C. 耗氧多,产生能量少
D. 耗氧少,产生能量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瑞典研究人员发现一种促进脂肪生成的蛋白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这一发现有望为治疗肥胖症开辟新途径。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与脂肪的共有元素有C、H、O
B.在适宜条件下,蛋白酶可以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水解
C.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遇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
D.理论上可以通过促进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功能来治疗肥胖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细胞主要化学成分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蛋白质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序等有关
B. 脱氧核糖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之一
C. 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都属于脂质
D. 动物乳汁中的乳糖和植物细胞中的纤维素都属于多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落叶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 ,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____________。
(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
不同处理 | 蒙古栎 | 杨 | 红松 | 白桦 |
未分解叶 | 2.44 | 5.94 | 4.79 | 7.30 |
半分解叶 | 7.20 | 9.42 | 8.71 | 5.23 |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_________(低于/高于)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__________最为喜好。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单子叶植物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抗病(T)对不抗病(t)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色,糯性花粉遇碘液呈棕色。现有四株亲本,基因型分别为:①AATTdd,②AAttDD,③AAttdd,④aattdd。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选择亲本②和③杂交,可通过观察花粉性状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B.选择亲本①和③杂交,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用①和③亲本杂交
D.将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观
察,将会看到两种类型的花粉且比例接近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班同学为了调查学校自来水中细菌的污染情况而进行了实验。实验包括制备培养基、灭菌、接种及培养、菌落观察计数。请回答与此实验相关的问题。
(1)培养基中含有蛋白胨、淀粉分别为细菌培养提供了_________和________。除此之外,培养基还必须含有的基本成分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应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尽快观察到细菌培养的实验结果,应将接种了自来水样品的平板置于______________中培养,培养的温度设定在37℃。要使该实验所得结果可靠,还应该同时在另一平板上接种无菌水作为对照进行实验。
(4)培养20小时后,观察到平板上有形态和颜色不同的菌落,这说明自来水样品中有________种细菌。一般说来,菌落总数越多,自来水遭受细菌污染的程度越_______。
(5)如果提高培养基中NaCl的浓度,可以用于筛选耐_______细菌,这种培养基被称为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可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则该药物( )
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D.抑制了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缘故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