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9.下面是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在某家族中的系谱图(与甲病有关的基因为A、a,与乙病有关的基因为B、b).经调查在自然人群中甲病发病率为19%.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仅考虑甲病,在患病人群中纯合子的比例是$\frac{1}{19}$.
(2)乙病致病基因是隐性性基因,要确定其是否位于X染色体上,最好对家族中Ⅰ1或Ⅱ3个体进行基因检测.
(3)若乙病基因位于X染色怵上,Ⅱ2的基因型是aaXBXb.Ⅲ3与自然人群中仅患甲病的男婚配,则他们后代患遗传病的几率为$\frac{241}{304}$.

分析 由系谱图可以看出,Ⅰ3和Ⅰ4患有甲病,但Ⅱ4(女性)没有患这种病,故“有中生无为显性”且为常染色体显性.自然人群中甲病发病率为19%,有甲病的(A_)的概率为19%,则aa为81%,根据基因平衡理论,a的基因频率为0.9,则A的基因频率为0.1,则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1%和18%.Ⅱ3和Ⅱ2没有乙病,但生了Ⅲ1和Ⅲ2患有乙病,故“无中生有便为隐”.

解答 解:(1)Ⅰ3和Ⅰ4患有甲病,但Ⅱ5(女性)没有患这种病,故“有中生无为显性”且为常染色体显性.自然人群中甲病发病率为19%,有甲病的(A_)的概率为19%,则aa为81%,a的基因频率为0.9,则A的基因频率为0.1,则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1%和18%.仅考虑甲病,在患病人群中纯合子的比例是$\frac{1}{19}$.
(2)根据题意分析已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可能位于X染色体或常染色体.如Ⅰ1或Ⅱ3含有该致病基因,则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Ⅰ1或Ⅱ3不含该致病基因,则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3)若乙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上下代个体的遗传情况,可推知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Ⅲ3的基因型为$\frac{1}{2}$AaXBXB或$\frac{1}{2}$AaXBXb,自然人群中仅患甲病的男子的基因型为$\frac{1}{19}$AAXBY或$\frac{18}{19}$AaXBY.
后代中患甲病的概率=$\frac{1}{19}$+$\frac{18}{19}$×$\frac{3}{4}$=$\frac{29}{38}$;患乙病的概率=$\frac{1}{2}×\frac{1}{4}$=$\frac{1}{8}$,则不患甲病的概率为$\frac{9}{38}$,不患乙病的概率=1-$\frac{1}{8}$=$\frac{7}{8}$,则患病的概率=1-$\frac{9}{38}$×$\frac{7}{8}$=$\frac{241}{304}$.
故答案为: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frac{1}{19}$
(2)隐性Ⅰ1或Ⅱ3
(3)aaXBXb   $\frac{241}{304}$

点评 本题考查遗传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Na+-K+泵由4个亚基(多肽)组成,其中一个亚基向着细胞溶胶的一侧有一个ATP结合位点和三个Na+结合位点,而外表面有两个K+结合位点.这一结构可利用ATP,将Na+从细胞内逆浓度梯度排出,将K+从细胞外逆浓度梯度运入.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吸收K+和排出Na+是主动转运过程
B.Na+-K+泵是一个可同时反向转运两种离子的载体蛋白,该过程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无关
C.细胞利用1molATP可吸收2molK+,同时排出3molNa+
D.这一过程可能与细胞膜内外产生电位差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描述准确的是(  )
A.EcoRI可识别GAATTC的序列,并在T和C之间切开
B.目的基因的获得和质粒的切割要用同种限制酶
C.DNA连接酶可以使目的基因和质粒的氢键连接
D.只要在受体细胞中发现目的基因,即说明实验成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小鼠的体色有黄色和黑色两种,尾有正常尾和弯曲尾两种,其中一种为伴X染色体遗传.用黄色正常尾雌鼠与黄色弯曲尾雄鼠杂交得F1,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弯曲尾♀:黑色弯曲尾♀:黄色正常尾♂:黑色正常尾♂=2:1:2: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黄色为显性性状
B.控制尾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弯曲尾为显性性状
C.两对相对性状中,其中有一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的现象
D.让F1中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后代雄鼠的表现型只有2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为探究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的影响因素,研究者从刚宰杀的家兔体内分离新鲜的下丘脑和脑垂体,然后把这些结构单独或一起培养于含有或不含油甲状腺激素的培养液中,培养后测定培养液内TSH的浓度,结果如下:

(1)上述五个实验可分为7组对照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可说明影响促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因素有甲状腺激素、下丘脑、垂体.
(2)D瓶中甲状腺激素能与垂体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能体现细胞膜具有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
(3)为进一步探究在活体实验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含量对TSH分泌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Ⅰ实验方案:
①挑取生长期、大小、性别一致的实验家兔各5只随机分成两组;
②依次测定和记录10只家兔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每天1次,连续3天.
③第4天开始,一组正常饲养;另一组家兔注射等量的甲状腺激素(家兔饲喂含有等量甲状腺激素的食物);
④一段时间后,依次测定和记录10只家兔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含量.
Ⅱ预期实验结果及相应结论:
①甲状腺激素含量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都增加,说明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②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说明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某种二倍体野生植物属于XY型性别决定.研究表明,该植株的花瓣有白色、紫色、红色、粉红色四种,花瓣的颜色由花青素决定,花青素的形成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和B、b)共同控制(如图所示).研究人员将白花植株的花粉授给紫花植株,得到的F1全部表现为红花,然后让F1进行自交得到F2
(1)细胞中花青素存在的场所是液泡.
(2)亲本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F2中白色:紫色:红色:粉红色的比例为4:3:6:3.F2中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占$\frac{3}{8}$.
(3)研究人员用两株不同花色的植株杂交,得到的子代植株有四种花色.则亲代两株植株的花色分别为白色和红色.
(4)研究人员发现该矮茎植株种群中出现了高茎性状的雌雄个体,若高茎性状为基因突变所致,并且为显性性状,请你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方案证明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XY非同源区段)还是常染色体上.(注:高茎、矮茎基因分别用D、d表示)
杂交组合:将多对矮茎雌性植株与高茎雄性植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
结果预测:
①若杂交后代野生型全为雄株,突变型全为雌株,则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②若杂交后代雌、雄株均有野生型和突变型,则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研究人员利用紫苏进行了两组实验,结果分别用如图(甲、乙)表示.

(1)图甲表示在一个密闭容器内紫苏植株一昼夜O2含量的变化,据图分析:
①图中B点后曲线上升的原因是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阶段增强,此时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
②紫苏植株光合作用释放的O2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相等的点是B、C.(用图中字母回答)
③该紫苏植株经过一昼夜后,是否积累了有机物?否(填“是”或“否”),理由是密闭装置内的O2含量比实验前低,说明紫苏植株细胞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总量多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总量.
(2)图乙是研究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情况.把紫苏的枝条放在盛有红色染液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洗净并在距枝条底部的不同位置横切观察导管部分(如图),含有染液的部分显示水分的经过的途径和高度.分析回答:
①若培养过程叶片出现萎蔫的现象,说明叶肉细胞的细胞壁与原生质层发生分离,其吸水能力逐渐增强(填“增强”“不变”或“减弱”).
②给你提供一些如图乙所示的形态和生长状况相似的紫苏枝条,请利用上述实验装置,验证叶的表面积与水分运输速率呈正相关.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若干紫苏叶枝条,平均分为两组,标号为A、B.A组的枝条保留叶片,B组的枝条去掉部分叶片.
第二步:把两组紫苏的枝条如图乙放置在盛有红色染液的烧杯中.
第三步:两组枝条放置相同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洗净并在距离枝条底部的不同位置横切观察.
实验预期:相同时间内,A组的枝条的染液上升高度比B组的要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四川省高一上期末仿真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3•青浦区一模)土豆在纯空气中贮藏1周,然后在纯氮气中贮藏1周,最后又置于纯空气中贮藏.在实验中测定了释放的CO2,实验结果如图.在第三周中多产生和释放的CO2可能来源于( )

A.乙醇 B.丙酮酸 C.乳酸 D.NADP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利用紫外线诱变选育高产β-胡萝卜素的三孢布拉霉负菌,未突变菌不能在含有浓度为10-5M的β-紫罗酮的培养基上生长.该菌是含多个细胞核的单细胞真菌,菌体随β-胡萝卜素含量增加从黄色加深至橙红色.图甲为选育及提取获得β-胡萝卜素流程.

(1)三孢布拉霉负菌与细菌共同具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过程①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2)培养基中的葡萄糖含量对菌体生长影响最大,葡萄糖为菌体生长提供碳源(碳源和能源),为选出高产突变菌种,还应在培养基中添加10-5M的β━紫罗酮,该培养基按用途分是选择培养基.
(3)进行③过程时,应选取橙红色的菌落接种至液体培养基.为筛选纯化β━胡萝卜素产量高的菌种,⑤中采取重复③④过程(填过程中的数字).
(4)某同学进行正确的接种操作后,平板经培养后的菌落分布如图乙所示.该同学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只有少数菌能生长形成菌落的原因是基因突变频率低,只有少数基因突变的菌才能生长、繁殖.
(5)过程⑥是浓缩,用纸层析法鉴定提取的胡萝卜素粗品,结果发现颜色较浅,导致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萃取时,萃取剂使用量过少提取的色素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