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则下列对图示的分析,正确的是
A.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B. 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 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 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吉林省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人工种子培养过程流程图解,下列相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b、c过程中植物激素发挥了重要作用,d表示给胚状体包上人工胚乳和人工种皮
B. 再分化发生在d步骤,是愈伤组织重新分化成根或芽等器官的过程
C. 人工种子的培育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重要用途之一
D. 人工种子可以解决有些作物品种繁殖能力差、结子困难或发芽率低等问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吉林省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理科综合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中,先进行选择培养,再用刚果红染色法进行分离,先选择培养的目的是( )
A. 浓缩目标菌种 B. 除去杂菌,获得能分解纤维素的纯种菌
C. 杀灭不需要的微生物 D. 在微生物的菌落上获得纤维素分解菌菌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一(衔接班)3月月考生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开始使用杀虫剂时,对某种害虫效果显著,但随着杀虫剂的继续使用,该种害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片农田中全部的该种害虫的总和称为______,该种害虫全部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________。
(2)害虫抗药性变异产生于农药使用________(填前或后)。由于农药的反复使用,害虫的抗药性状逐代积累并加强,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虽然生物的_______是不定向的,但_______是定向的。
(3)现代生物逬化理论认为,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_______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进化;_______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一(衔接班)3月月考生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玉米中因含支链淀粉多而具有粘性(由基因W控制)的籽粒和花粉遇碘不变蓝;含直链淀粉多不具有粘性(由基因w控制)的籽粒和花粉遇碘变蓝色。W对w完全显性。把WW和ww杂交得到的种子播种下去,先后获取花粉和籽粒,分别滴加碘液观察统计,结果应为
A. 花粉1/2变蓝、籽粒3/4变蓝
B. 花粉、籽粒各3/4变蓝
C. 花粉1/2变蓝、籽粒1/4变蓝
D. 花粉、籽粒全部变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一(衔接班)3月月考生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进化理论的核心
B.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D.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一(衔接班)3月月考生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某染色体上的DNA缺失150个碱基对所导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片段缺失
B.有丝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但不可能发生染色体变异
C.减数第二分裂后期分离的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其原因一定是基因突变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两极的两组染色体上的基因差异,导致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一(衔接班)3月月考生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遗传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遗传信息多样性的物质基础是脱氧核糖序列的多样性
B. 在同一个生物体中,遗传信息不能传递
C. 小麦的遗传信息储存于DNA中,且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分布
D. 遗传信息即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遗传性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三1月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胸腺既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也能分泌激素
B. 激素调节较神经调节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
C. 促胰液素是胰腺分泌重要激素
D. 甲状腺激素与胰岛素几乎可作用于机体全身的组织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