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每升天然水中含0.01毫克汞或者0.1毫克的杀虫剂,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某研究小组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如下表所示。分析回答:
(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2)通过 途径的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重金属含量越高。针对这一问题,你将提出什么样的保护或改善建议?
(3)请用表中所示字母表示,画出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生产者与消费者只考虑上表所示的生物)。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高二必修上期中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图中当环境温度从25℃降到3℃时,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耗氧量、及酶活性的变化曲线分别为
A.①②③ B.①③③ C.③①② D.①①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二上期中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从而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下列有关甘氨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B.甘氨酸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
C.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D.在该过程中甘氨酸不属于神经递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二上期中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是有关遗传和生物进化原理的概念图,结合此图,分析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A. 图中①是自然选择,②是种群基因频率,③是生殖隔离
B.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它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 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③,而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③的根本原因
D. 某个生物个体体细胞产生基因突变,也必然会影响②的改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二上期中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科学家在某种植物中找到了抗枯萎的基因,并以质粒为运载体,采用转基因方法培育了抗枯萎病的金茶花新品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抗枯萎病的金茶花与原金茶花之间形成了生殖隔离
B. 质粒是能自我复制的小型细胞器,因此适合做运载体
C. 抗枯萎基因最终整合到植物的染色体组中,该技术应用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D. 通过该方法获得的抗病金茶花,将来产生的配子不一定含抗病基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广东省高二上期中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具有1:1:1:1比例的是( )
①F1测交后代性状表现的比例
②F1产生的配子类型的比例
③F1性状表现的比例
④F2性状表现的比例
⑤F2遗传因子组成的比例
A.②④ B.①③ C.④⑤ D.①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广东省高二上期中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科学家将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把蟑螂放在实验室里(蟑螂喜好在夜间出来活动),大约经过一个星期,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上是白天)。这个实验说明( )
A.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
B.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
C.行为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
D.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广东省高二上期中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薇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省高二10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突触前抑制是指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递质释放减少,使其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图甲中A~D表示相应神经元,①~③构成突触;图乙表示相关神经元受到刺激后在神经元D上所测得的膜内电位变化情况。分析回答:
(1)图甲中结构③称为________,结构②处的液体为________。
(2)在图甲箭头处给予一次适宜的刺激,则刺激部位膜外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此兴奋可传导到神经元D,但不能由神经元D传导到神经元C,这是因为__________。
(3)从图乙可知,同时刺激神经元B和C比单独刺激神经元C在神经元D微电极处测得的膜内电位变化峰值低,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
(4)若同时刺激A和C,在右框中绘制出微电极测得的电位变化曲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