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两个生物兴趣小组分别利用图Ⅰ、图Ⅱ装置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甲利用图Ⅰ装置探究酵母菌在有氧与无氧的条件下呼吸作用放出的热量多少。
材料用具:500mL保温桶、温度计、活性酵母菌、0.1mo1/L葡萄糖溶液、棉花、石蜡油
实验步骤:
①取A、B两套装置按下表的设计进行实验。
装置 | 步骤一 | 步骤二 | 步骤三 |
A | 加入200mL的葡萄糖溶液 | 加入10g活性酵母菌 | X________________ |
B | 加入200mL煮沸后冷却的葡萄糖溶液 | Y_______________ | 加入石蜡油铺满液面 |
则X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Y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装置中步骤一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控制实验的________变量。
实验结果:略
(2)乙利用图Ⅱ装置(橡皮塞上的弯管为带有红色液滴的刻度玻璃管),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
①想得到实验结论还必须同时设置对照实验,假设该装置编号为Ⅲ,则装置Ⅲ除用____________代替NaOH溶液外,其他设计与装置Ⅱ相同。
②检测酵母菌细胞呼吸是否产生CO2时,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发生的颜色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出乙同学改进后所得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的结论:
若装置Ⅱ中红色液滴向右移动,装置Ⅲ中红色液滴不移动,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1)①不加入石蜡油 加入10g活性酵母菌 ②去除氧气 自
(2)①等量清水 ②由蓝变绿再变黄
③装置Ⅱ中红色液滴不移动,装置Ⅲ中红色液滴向左移动
装置Ⅱ中红色液滴向右移动,装置Ⅲ中红色液滴向左移动
【解析】
试题分析:⑴根据题干可知,装置B的目的是让酵母菌处于无氧条件,因此装置A的酵母菌应该处于有氧环境,因此X为不加入石蜡油,Y为加入10g活性酵母菌;在装置B中,煮沸的目的是除去氧气,为了控制自变量。⑵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时,为了保证单一变量,可以用清水代替NaOH溶液,其余装置都相同;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发生由蓝变绿再变黄的颜色变化;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有氧呼吸则消耗的氧气与释放的二氧化碳相等,因此若装置Ⅱ中红色液滴向右移动,装置Ⅲ中红色液滴不移动,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若装置Ⅱ中红色液滴不移动,装置Ⅲ中红色液滴向左移动,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若装置Ⅱ中红色液滴向右移动,装置Ⅲ中红色液滴向左移动,说明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届江苏省如皋市高三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能说明某细胞已经发生癌变的是
A.存在原癌基因 B.细胞核体积增大
C.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D.细胞周期变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届广东省高三11月质量分析联合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双选题
对下列图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可表示麦芽糖的合成过程,A代表起催化作用的酶
B.乙图可表示次级精母细胞,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
C.丙图可表示两物种的捕食关系,两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D.丁图可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a点时种群数量最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毕业班调研理综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6分)I.如图为神经一肌肉连接示意图。黑点(●)表示神经元细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
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______________(用图中编号表示)。大脑感觉到肌肉受到刺激,其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______________(用图中编号表示)。
II.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和?。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和?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下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2)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4分)
(3)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静息时,电表没有测出电位差(如下图甲所示)。若在甲图所示神经右侧的相应位置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指针偏转的顺序(A、B、C中)依次为C→________________。这个过程以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在膜上连续传导下去,一般不易出现阻断,这与膜内外液体的良好导电性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毕业班调研理综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为结肠癌发病过程中细胞形态和部分染色体上基因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中与结肠癌有关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B.结肠癌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
C.图中染色体上的基因变化说明基因突变是随机和定向的
D.突变基因必将传递给子代个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五校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将某植物细胞各部分结构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后,取其中三种细胞器测定它们有机物的含量如下表所示。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蛋白质(%) | 脂质(%) | 核酸(%) |
细胞器A | 67 | 20 | 微量 |
细胞器B | 59 | 40 | 0 |
细胞器C | 61 | 0 | 39 |
A.如果细胞器A是线粒体,其中能完成的生理过程是:
C6H12O6 + 6H2O + 6O26CO2 + 12H2O + 能量
B.细胞器B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说明其具有膜结构
C.细胞器C中进行的生理过程有水产生,产生的水中的氢来自于羧基和氨基
D.蓝藻细胞和该细胞相比较,没有细胞器A、B、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上第二次统考理综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6分)肝细胞能将甲醛转化成甲酸而具有解除甲醛毒害的功能,研究人员为验证肝脏的这种解毒功能而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分组设计如下(“﹡”表示还没完成的实验步骤)。
(1)表中,除A组外,还需放置肝脏小块的是 组。
(2)右图中曲线 是C组实验的结果,说明肝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会 。
(3)右图中曲线乙是 组实验的结果,这说明 。
(4)研究发现一定浓度的甲醛会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断裂,为进一步验证肝脏的解毒功能,研究人员同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方法步骤如下:
①新培养的具有分裂能力的正常淋巴细胞悬液3等份,备用。
②按上表的实验设计培养肝脏15分钟后,取三组装置中的肝脏培养液,分别加入备用的淋巴细胞悬液中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再分别取淋巴细胞染色、制片。然后在显微镜下寻找处于 (填细胞周期的某具体时期)的细胞,观察其细胞内 ,进行对比分析。
③实验结果:添加了 (从A、B、C选)组中的肝脏培养液的淋巴细胞出现异常,而其他两组的淋巴细胞正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届广东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理综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细胞基本共性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均具有磷脂双分子层与蛋白质构成的膜结构
B.ATP是所有细胞可直接利用的能源物质
C.细胞都能分裂、分化、衰老、凋亡
D.都以核糖体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机器”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