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一组关于植物新陈代谢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影响土壤中水分经①过程进入根细胞内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影响土壤中矿质元素进入根细胞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
(2)物质②的形成部位是________,消耗部位是________;当物质③充足时,影响物质②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
(3)当CO2充足时,影响④过程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主要内部因素包括________。
(4)⑧和⑨过程能否在同一生物细胞进行?________
(5)⑦过程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所释放的能量绝大部分________。
(6)在氧气充足条件下,一绿色植物晚上每小时释放CO2二氧化碳26.4 g,白天平均每小时吸收CO252.8 g,如白天时间为14小时,则该植物一天可以积累有机物________g。在氧气不充足的环境中,若该植物平均每小时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二氧化碳35.2 g,消耗氧气19.2 g(呼吸作用的底物是葡萄糖),则该植物的无氧呼吸类型是图中的________,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图是一组关于植物新陈代谢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影响土壤中水分经①过程进入根细胞内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影响土壤中矿质元素进入根细胞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2)物质②的形成部位是 ,消耗部位是 ;当物质③充足时,影响物质②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3)当CO2充足时,影响④过程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主要内部因素包括 。
(4)⑧和⑨过程能否在同一生物细胞进行?
(5)⑦过程进行的场所是 ,所释放的能量绝大部分 。
(6)在氧气充足条件下,一绿色植物晚上每小时释放CO2二氧化碳26.4g,白天平均每小时吸收CO252.8g,如白天时间为14小时,则该植物一天可以积累有机物 g。在氧气不充足的环境中,若该植物平均每小时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二氧化碳35.2g,消耗氧气19.2g(呼吸作用的底物是葡萄糖),则该植物的无氧呼吸类型是图中的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之比为: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图是一组关于植物新陈代谢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土壤中水分经①过程进入根细胞内的主要方式是 作用,与这一过程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 ,植物体内水分经⑩过程散发到外界的方式叫 作用。
(2)若遇低温天气,将严重影响⑥过程的进行而对①过程的影响很小,这充分说明 。大雨之后,农田渍水过多、过久会严重影响⑥过程的完成,主要原因是图中 (填代号)生理过程受阻。
(3)若该图表示的植物为马玲薯,其根细胞能够进行的过程有 (在①~⑨中选填代号)。
(4)在温室中增施农家肥可以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其原因是,一方面农家肥含有 ;另一方面农家肥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降解时会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图是一组关于植物新陈代谢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土壤中水分经①过程进入根细胞内的主要方式是 作用,与这一过程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 ,植物体内水分经⑩过程散发到外界的方式叫 作用。
(2)大雨之后,农田积水过多、过久会严重影响⑥过程的完成,主要原因是图中 (填代号)生理过程受阻。
(3)若该图表示的植物为马玲薯,其根细胞能够进行的过程有 (在①~⑨中选填代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0-2011学年江西省赣县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卷 题型:综合题
下图是一组关于植物新陈代谢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土壤中水分经①过程进入根细胞内的主要方式是 作用,与这一过程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 ,植物体内水分经⑩过程散发到外界的方式叫 作用。
(2)大雨之后,农田积水过多、过久会严重影响⑥过程的完成,主要原因是图中 (填代号)生理过程受阻。
(3)若该图表示的植物为马玲薯,其根细胞能够进行的过程有 (在①~⑨中选填代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3届江西省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卷 题型:综合题
下图是一组关于植物新陈代谢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土壤中水分经①过程进入根细胞内的主要方式是 作用,与这一过程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 ,植物体内水分经⑩过程散发到外界的方式叫 作用。
(2)大雨之后,农田积水过多、过久会严重影响⑥过程的完成,主要原因是图中 (填代号)生理过程受阻。
(3)若该图表示的植物为马玲薯,其根细胞能够进行的过程有 (在①~⑨中选填代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