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Dd×Dd,后代表现型的比为3:l | B. | Dd×Dd,后代基因型的比为l:2:1 | ||
C. | Dd产生配子中含D和d的比为1:1 | D. | Dd×dd,测交后代的比为1:l |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解答 解:A、Dd×Dd的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3:1是性状分离比,不是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A错误;
B、Dd×Dd的后代基因型的比例为1:2:1只能体现子代的基因型种类及比例,不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B错误;
C、Dd产生配子的比例为1:1,说明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产生不同配子的比例为1:1,因而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C正确;
D、Dd×dd测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1:1是性状分离比,说明F1产生配子的比例为1:1,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测交方法检验F1的基因型、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要求考生识记测交的概念,掌握测交的意义及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明确测交后代显隐性之比最能体现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蓝藻的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 |
B. | 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 |
C. | 所有细胞的组成的组成成分都含有纤维素 | |
D. | 根尖分生区细胞和浆细胞都具有细胞周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A与a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 |
B. | 该细胞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 |
C. | B与b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 | |
D. | 该细胞减数分裂后产生了2种不同基因型的细胞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是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 | |
B. | 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朱鹮感受到的这种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 |
C. | 若朱鹃增加1.5kg体重(干重),则至少消耗水草37.5kg(干重) | |
D. | 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性状 | 表现型 | 2006届 | 2007届 | 2008届 | 2009届 | ||||
男 | 女 | 男 | 女 | 男 | 女 | 男 | 女 | ||
色觉 | 正常 | 404 | 398 | 524 | 532 | 536 | 328 | 402 | 298 |
色盲 | 8 | 0 | 13 | 1 | 6 | 0 | 12 | 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安徽省六校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理综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如图所示,科学家用CD4分子(T细胞表面特异性分子)修饰的红细胞制成“陷阱细胞”研究艾滋病治疗,“陷阱细胞”在体内可以“引诱”HIV识别、入侵,但不能复制增殖,并随红细胞的死亡而被清除,该方法目前已经在小鼠体内获得阶段性成果。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成熟的红细胞之所以能成为“陷阱细胞”,从结构角度分析是因为其不具备____________,无法提供HIV增殖的条件。
(2)CD4分子是HIV识别T细胞的重要特征物质,该物质最可能的成分是 。设计“陷阱细胞”时 (填“需要”或“不需要”)将外源CD4基因导入早期红细胞中。
(3)将“陷阱细胞”输入艾滋病患者体内, (填“会”或“不会”)引起自身免疫排异反应,为什么? 。
(4)“陷阱细胞”死亡后是被体内的 清除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