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研究发现,每升天然水中含0.01mg汞或者0.1mg的杀虫剂,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某研究小组开展了某湖泊中环境问题的研究,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并对其消化道内食物的组成进行分析;然后又请当地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如下表所示.分析回答:
生物种类消化道内食物组成千克体重污染物含量/mg
某种杀虫剂
A鱼(甲)鱼(乙)7896
B河蚌水蚤、小球藻2557
C小球藻/35
D鱼(乙)水蚤1031
E水蚤小球藻515

(1)图表中河蚌(B)和水蚤(E)的关系是
 

(2)若C中的能量不变,将B的食物比例由C:E=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传递给B的能量是原来的
 
倍.
(3)如图1为该湖泊生态系统参与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图1中以CO2形式流动的是
 
  (填序号),
该生态系统中乙对应的生物有
 

(4)调查湖泊中鱼甲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一般情况下,市场中哪种鱼类的价格较高并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原因
 

(5)某同学绘制了如图2所示的该湖泊部分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回答相关问题:
①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W1=
 
.(用以上符号表示,但不能用D1表示)
②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用最简便的分式表示)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功能
专题:
分析:据表格分析,食物链为:C→E→D→A,C→E→B,C→B.
由图1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无机环境;①是光合作用,②⑤⑥是呼吸作用,③是乙摄食甲,④⑦是能量流向分解者.
据图2分析,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即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被分为四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A1),还包括现存的植物体B1、流向分解者的C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D1,输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D1),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A2),还包括现存的植物体B2、流向分解者的C2、流向下一营养级的D2
解答: 解:(1)从表中的统计可看出小球藻是生产者,被水蚤和河蚌所捕食,而水蚤又以河蚌为食物,说明河蚌(B)和水蚤(E)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2)从B出发,设当食物比例为C:E=1:1时,B的能量为x,需要的C为(
1
2
)x×10+(
1
2
)x×10×10=55x;设当食物比例调整为C:E=2:1时,B的能量为y,需要的C为(
2
3
)y×10+(
1
3
)y×10×10=40y,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55x=40y,则y=1.375x.
(3)由图2可知①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②是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在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以CO2的形式流动,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均以CO2的形式进入大气,即图中的⑥⑤.乙表示消费者,对应的生物有鱼甲和乙、水蚤、河蚌.
(4)调查湖泊中鱼甲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根据能量逐级递减的特点,增加同等重量的情况下鱼甲比鱼乙消耗的能量要多,因此鱼甲的价格较贵.
(5)从能量流动图解中可以看出,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即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被分为四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A1),还包括现存的植物体B1、流向分解者的C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D1,所以W1=A1+B1+C1+D1,输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D1)即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A2+B2+C2+D2,进而推出W1=A1+B1+C1+A2+B2+C2+D2.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D1÷W1)×100%.
故答案为:
(1)捕食和竞争
(2)1.375
(3)①②⑤⑥鱼甲和乙、水蚤、河蚌
(4)标记重捕法   根据能量逐级递减的特点,增加同等重量的情况下鱼甲比鱼乙消耗的能量要多
(5)W1=A1+B1+C1+A2+B2+C2+D2
D1
W1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种间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以及环境问题,几乎囊括了生态系统这一专题的全部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但仍然是由一些小问题合并形成的,只要一步一步地做,难度并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某实验室用两种方式进行酵母菌发酵葡萄糖生产酒精.甲发酵罐中保留一定量的氧气,乙发酵罐中没有氧气,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实验过程中每小时测定一次两发酵罐中氧气和酒精的物质的量,记录数据并绘成下面的坐标图.据此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实验结束时甲、乙两发酵罐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之比为8:5
B、甲、乙两发酵罐分别在第4小时和第5小时无氧呼吸速率最快
C、甲发酵罐实验结果表明在有氧气存在时酵母菌无法进行无氧呼吸
D、该实验证 明向葡萄糖溶液中通入大量的氧气可以提高酒精的产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屈腿反射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它使肢体从伤害性刺激上缩回,以保护肢体不受伤害性刺激损伤.图1表示屈反射的反射弧,图2为图1中神经元A和B相互接触部分的放大.请根据信息分析并回答问题.

(1)图1中神经冲动从神经元A传递到神经元B的过程中,信号转换是
 
;请用箭头和图2中的数字表示信息分子的运动方向
 
.在完成一次信息传递之后,图2中的
 
(填数字)将很快被分解.
(2)皮肤感受器受针扎之后,经过
 
(填写字母)将兴奋传入中枢,经过中枢的分析处理之后将信息传出,①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情况是
 
,②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变化情况是
 

(3)皮肤被针扎之后,会感觉到疼痛,这是因为
 

(4)某人因车祸致脊髓在颈部断裂,导致高位截瘫,用针刺该患者脚部皮肤,被刺的腿的伸肌和屈肌的反应分别是
 
 
(“收缩”或“舒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污水排放量增加.为解决杭州市生活饮用水问题,某水厂建设了水源生态湿地.下面为人工湿地群落组成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输入该人工湿地的总能量为
 
和水中原有有机物的化学能.
(2)湿地中芦苇、绿藻和黑藻等植物的分层配置,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3)某化工厂违规排放大量污水,引起部分浮游动物死亡,进一步加重了污染,进而导致更多生物死亡,该过程属于
 
调节.
(4)在人工干预下,湿地物种逐渐丰富,这属于群落的
 
演替.若没有人工干预,该湿地最终将发育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主要是由当地的
 
决定.
(5)在图中,用箭头和必要的文字表示能量的流动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科学研究表明:细胞外液中K+浓度会影响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大小,而细胞外液中Na+浓度几乎不影响;但细胞外液中Na+浓度会影响受刺激神经膜电位的变化幅度和速率.请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证明.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预测结果.
材料和用具:测量电位变化的测量仪器、刺激器、生理状态一致的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若千、正常海水、低K+海水、髙K+海水、低Na+海水、高Na+海水等(注:不同海水的渗透压相等但K+或Na+浓度不同)
(1)实验步骤:
 

 

 

(2)预测实验结果:
①在不同K+浓度的海水中,按静息电位绝对值由大到小排序,顺序是
 

②在不同Na+浓度的海水中,按动作电位绝对值由大到小排序,顺序是
 

③在答题纸的坐标中画出不同Na+浓度海水中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曲线(假设在正常海水中:静息电位是-70mV,变化的最大幅度是105mV,从开始去极化到复极化完成大约需1.5ms时间).
(3)分析预测结果:
①在不同K+浓度的海水中,造成静息电位不同的原因是:在不同K+浓度的海水中,
 
不同.
②在不同Na+浓度海水中,造成电位变化的幅度和速率不同的原因是:在不同Na+浓度的海水中
 
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西瓜消暑解渴,深受百姓喜爱,其中果皮深绿(G)对浅绿(g)为显性,大子(B)对小子(b)为显性,红瓤(R)对黄瓤(r)为显性,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已知西瓜的染色体数目2n=22,请根据下面的几种育种方法流程图回答有关问题.
注:甲为深绿皮黄瓤小子,乙为浅绿皮红瓤大子,且甲、乙都能稳定遗传.
(1)通过①过程获得无子西瓜A时用到的试剂1是
 

(2)②过程常用的试剂2是
 
;通过③过程得到无子西瓜B与通过①过程获得无子西瓜A,从产生变异的来源来看,③过程属于
 

(3)若甲、乙为亲本,通过杂交获得F1,F1相互受粉得到F2,该过程的育种方式为
 

(4)⑦过程常用试剂是
 
,通过⑧过程获得的单倍体植株中拥有的染色体数是
 

(5)若将四倍体西瓜(gggg)和二倍体西瓜(GG)间行种植,结果发现四倍体西瓜植株上所结的种子,播种后发育成的植株中既有四倍体又有三倍体.那么,能否从这些植株所结西瓜的果皮颜色直接判断出这些植株是四倍体还是三倍体呢?
请用遗传图解解释:
说明:四倍体植株上所结西瓜为
 
色,将种子种下发育成植株,其植株结出的西瓜如果果皮颜色为深绿色,则该植株是
 
倍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面是关于果蝇对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
实验一:将一个果蝇群体(第-代)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涂有a浓度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二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2a浓度的DDT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的后代(第三代)用3a浓度的DDT处理…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DDT浓度增加至15a仍有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成活.因此,实验者认为,果蝇的变异是“定向的”,即是在环境条件(DDT)的“诱导”下产生的,并且认为,该实验证实了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正确性.
另有学者发现了“实验一”设计的缺陷,怀疑实验一得出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设计了实验二.
实验二:将若干对雌雄果蝇分别饲养成若干个家系(家系:一对果蝇子女),此为第一代,然后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a浓度分别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然后在有果蝇成活的家系的另一果蝇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二代)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2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在有果蝇成活的家系的另一半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三代),用3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浓度增加至15a,也产生了能抗15a浓度DDT果蝇群体.然而,这些具有抗药性的果蝇的父母并没有接触过DDT.
通过对实验二的分析后,你认为:
(1)DDT对果蝇变异所起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
 
,果蝇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果蝇个体的变异是
 
的,果蝇抗药性的产生在环境变化(DDT处理)之(前、中、后)
 

(2)通过对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比较分析,你认为实验一得出不正确结论的原因是
 

(3)某中学生物研究小组为证明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选用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已知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
a.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b.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5代,同时在每一代中要除去残翅果蝇;
c.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d.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
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如果在每代中不除去残翅果蝇,在子四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
 

(2)如果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在子四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关于下列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五种结构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内
B、①③④⑤上进行的反应都需要②提供能量
C、观察活细胞中的④需要进行染色
D、①与③间的转化能体现生物膜的流动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人在饥饿时遇到寒冷刺激,会出现脸色苍白,全身战栗.此时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
A、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
B、体内血浆中胰高血糖素等激素含量升高
C、此时机体以体液调节为主,神经调节减弱
D、细胞氧化分解增强,肌肉、肝脏等产热增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