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为某人工生态系统中碳流动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碳元素在各种生物之间的流动形式是CO2
B. 过程③、④提高了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
C. 建立该生态系统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 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离不开能量的驱动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西省高一(普通班)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人的红细胞的渗透压与X浓度的食盐水相等。而浸在Y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破裂,浸在Z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收缩。则这三种食盐水的浓度大小依次为 ( )
A. X>Y>Z B. Y>X>Z C. Z>Y>X D. Z>X>Y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江苏省高三2017年4月三模模拟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面是利用微生物制作果酒、果醋的流程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制作果酒时,先去除烂子粒和枝梗,再用清水冲洗掉污物
B. 榨汁前,榨汁机和发酵瓶都需要用体积分数为70%的盐酸消毒
C. A过程是酒精发酵,A过程结束后,只需要提高一定的环境温度就能产生果醋
D. 导致发酵产物不同的重要因素是温度、时间、菌种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江苏省高三2017年4月三模模拟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错误的是( )
A. 若1表示DNA分子的基本单位,2﹣4可分别表示磷酸、核糖、4种含氮碱基
B. 若1表示真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2﹣4可分别表示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
C. 若1表示可遗传的变异,2﹣4可分别表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D. 若1表示人体稳态调节机制,2﹣4可分别表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江苏省高三2月期初调研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下列是有关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信息。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图5细胞对应于图2中的__段(填序号)。图2中D2E2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与图1中的___段变化相同。
(2) 雄性激素能促进图3~图5中的哪一个细胞的形成?__。图5子细胞的名称为__。图3~图5中的哪一个细胞正在发生基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__。
(3) 图3细胞中有__对同源染色体,__个染色体组,①和⑤在前一时期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江苏省高三2月期初调研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科学实验及其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容易获得突变体的主要原因是培养的细胞一直处于分裂状态
②“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都是物理模型
③孟德尔的测交后代性状比为1∶1,可以从细胞水平上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④设计对照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中的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是为了遵循对照原则
⑤基因工程中为检测抗虫棉是否培育成功,最方便的方法是检测棉花植株是否有相应性状
A. ②③⑤ B. ①②⑤ C. ②④⑤ D. ①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江苏省高三2月期初调研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兴趣小组为研究渗透吸水做了一个实验,该实验的简易渗透吸水装置如图甲所示;图甲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一成熟植物细胞被放在某外界溶液中发生的一种状态(此时细胞有活性)如图丙所示。请判断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由图甲中漏斗液面上升可知,实验开始时b侧液体的浓度大于a侧
B. 由图乙可知图甲中漏斗里溶液的吸水速率在下降
C. 图丙中相当于图甲中c结构的是③④⑤
D. 把图丙所示状态的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发生质壁分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河北省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检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胰岛素的分泌受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共同作用
B.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
C.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D. 婴幼儿经常尿床是因为其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的结构不完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学业水平第一次模拟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注射后随即发生的变化是
A. 红细胞吸水增加
B. 胰岛素分泌降低
C. 肝糖原的分解增加
D. 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