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5.2014年,埃博拉病毒肆虐南非,造成大量人员死亡.该病毒入侵人体后,会引起人体相应的免疫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能分泌淋巴因子
B.抗体可直接作用于细胞外的病毒,而对细胞内的病毒不起作用
C.相同病毒再次侵入人体,记忆细胞产生大量效应T细胞
D.淋巴因子、溶菌酶都是免疫活性物质,均在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

分析 病毒必须寄生于活细胞才能够表现出生物活性,埃博拉病毒进入人体后可以寄生于人体活细胞,引起的特异性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 解:A、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A错误;
B、病毒进入人体后,抗体可直接作用于细胞外的病毒,而对细胞内的病毒不起作用,B正确;
C、相同病毒再次侵入人体后,由于机体中有记忆细胞存在,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进而产生大量抗体,使免疫效果更强,C错误;
D、溶菌酶是免疫活性物质,在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淋巴因子也是免疫活性物质,可以在第三道防线中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免疫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免疫活生物质的来源,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免疫活性物质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关于哺乳动物卵子的发生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卵子的发生是在雌性动物的卵巢内完成的
B.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在雌性动物排卵前完成的
C.雌性在胎儿时期卵巢内已分化出很多的卵原细胞
D.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中完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若雌蛙的卵巢中有初级卵母细胞5 000个,经减数分裂可生成的卵细胞和极体是(  )
A.2 500个和10 000个B.5 000个和15 000个
C.5 000个和20 000个D.10 000个和30 000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如图是某物质的结构式:

(1)方框①表示的是氨基,该物质中共有2个①所示的基团.方框③所表示的是羧基,该物质中共有2个③所表示的基团.
(2)方框②表示的是肽键,形成②的方式是脱水缩合.
(3)该物质是由三个肽键,共4种氨基酸缩合而成的.结构式中的④⑤⑥⑦(填序号)是各氨基酸的R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是
(4)已知构成该分子的氨基酸的分子量之和为477,那么该物质的分子量是423.
(5)假如该物质为食物中的一种成分,它在消化道中消化成氨基酸时,需要消耗3个水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很高,通过对某家庭中一对夫妇及其子女的调查,画出了如家系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遗传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该对夫妇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frac{3}{4}$
C.3号个体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
D.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在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中,萨克斯的成就是(  )
A.叶片在光下能够产生淀粉B.植物能够吸收CO2,同时放出O2
C.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D.追踪到光合作用中碳元素的行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自2000年10月开展“南京莫愁湖物理生态示范实验研究”开始,相继引种了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共计10余种,在围隔区内已经形成了以沉水植物为优势的水生植物群落.试验区内营养盐的浓度得到有效控制,如试验区内氨氮和总氮仅分别为试验区外的$\frac{1}{13}$和$\frac{1}{5}$,有效地改善了水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此项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有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
(2)生态工程的调控机制是人为辅助下的自我调节,主要利用的能源是太阳能.
(3)一些发达国家的生态工程建设主要依据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理论,达到了以回归自然为主,人为调控为辅的程度.而在我国的生态工程建设中,人为调控仍起着较大作用,强调按预期目标,因地制宜地调整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图1为该地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图中单位为KJ/(m2·a)),图2表示恢复过程中某种群的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请回答:

(1)如图1所示,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光能为_______ KJ/(m2·a),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有机物输入”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为__________ KJ/(m2·a)(注:图中“有机物输入”流入“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为2,“肉食性动物”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0.05)。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为________;图2中,在________点时,表示该种群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

(3)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毁损的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________演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小

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③

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D.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①③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