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C.血浆与组织液在成分上的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分析 1、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 解: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正确;
B、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B正确;
C、血浆与组织液在成分上的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正确;
D、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2013年詹姆斯•罗斯曼、兰迪•谢克曼和托马斯•祖德霍夫因发现“细胞内的主要运输系统--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囊泡运输是真核细胞特有的一种物质运输形式,据如图分析回答:
(1)囊泡的形成和融合依赖于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2)据图可知,细胞膜和内质网是囊泡主要的发源地,高尔基体起着交通枢纽作用.
(3)囊泡膜能选择性地识别运输特定物质,如能把多种水解酶转运到囊泡进而发育成溶酶体.
(4)除图中结构外,与分泌蛋白合成有关的细胞结构还有核糖体、线粒体.
(5)生长的植物细胞中高尔基体负责合成与构建新细胞壁相关的物质,研究表明高尔基体不合成纤维素,因此推测高尔基体在细胞壁构建中的功能可能有:装配(组装、分泌)纤维素合成酶、合成其它的胞壁多糖(果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如图是根据一系列电子显微照片得出来的动物细胞一部分,

(1)写出以下结构的名称:A细胞膜、、D高尔基体.
(2)该图体现了生物膜系统之间的紧密联系,生物膜的组成成分脂质、蛋白质、糖类.
(3)结构E是染色质,可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4)生物的细胞中,结构D可能有的两种功能分别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和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5)图中所示“胞吞、胞吐”过程,在某白血球是很常见的,起到防御功能,这一活动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6)写出一类以上述方式进食的生物名称变形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在一定浓度的CO2和适当的温度条件下,测定A植物和B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结果如表,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光照强度(klx)光饱和时
光照强度
(klx )
光饱和时
CO2吸收量(mg/100cm2叶•小时 )
黑暗条件下
CO2释放量(mg/100cm2叶•小时)
A植物13115.5
B植物393015
注:光饱和:当光照强度增加到某一点后,再增加光照强度,光合强度也不增加的现象.
A.与B植物相比,A植物是在弱光照条件下生长的植物
B.当光照强度超过9 klx时,B植物光合速率不再增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暗反应跟不上光反应
C.当光照强度为9 klx时,B植物的总光合速率是45 mgCO2/100cm2叶•小时
D.当光照强度为3 klx时,A植物与B植物固定的CO2量的差值为4 mgCO2/100cm2叶•小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固定化酶技术运用于工业化生产前,需要获得酶的有关参数.如图1:曲线①表示某种酶在各种温度下酶活性相对最高酶活性的百分比;曲线②是将该种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再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测其残余酶活性,由此得到酶的热稳定性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普通酶制剂相比,固定化酶在生产中的优点是可反复使用.
(2)曲线②中,35℃和80℃的数据点是在80℃时测得的.该种酶固定化后运用于生产,最佳温度范围是60~70℃.
(3)研究发现有甲、乙两种物质能降低该种酶的催化效率,该酶催化的底物浓度变化会改变甲物质对酶的影响,而不会改变乙物质对酶的影响.图2是降低酶活性的两种机制模型,符合甲、乙物质对酶影响的模型分别是A、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一般情况下,一年内农田、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大小和变化正确的是(  )
A.B.
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5.萘乙酸(NAA)是科学家通过化学的方法合成和筛选的在结构和生理作用方面与生长素相似的物质,其生理作用也与浓度密切相关,探究萘乙酸(NAA)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的最佳浓度范围,在农业生产的应用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实验原理:
萘乙酸与生长素一样,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即既能促进植物生长,又能抑制植物生长.
二、实验过程与方法:
(1)取材;取山茶花植株生长良好的半木质枝条,剪成5-7cm,每段插条芽数相同.
(2)实验:①将插条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如图1;②将处理过的插条下端浸在清水中,注意保持温度(25~30℃).

(3)记录:小组分工,根据实验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如图2.
三、结果分析与评价:
(1)从图2中,可得出的结论是300-500mg/L萘乙酸是促进山茶花插条生根的适宜浓度.
(2)插条若没有生出不定根,其原因最可能是萘乙酸的浓度过高.
(3)温度、处理时间等要一致,其原因是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4)每组都选取10根插条,其目的是减少实验偶然性带来的误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0.利用微生物分解淀粉生产糖浆具广阔的应用前景.某同学为了从长期种植马铃薯的土壤中分离出能够高效分解淀粉的细菌,进行了如下实验.
(1)实验步骤:
①配制以淀粉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为了使培养基凝固成固体,应该向培养基中加入的物质是琼脂.
②将土壤样品接种到已灭菌的培养基上,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上出现菌落.
③将接种针用灼烧法灭菌后,从②中的培养基上挑取一定量细菌,接种入液体(固体、半固体、液体)培养基,在恒温摇床上培养24h,使细菌大量繁殖.
(2)上述所有倒平板和接种操作,都应在超净台上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3)上述实验步骤中,从用途看,①所用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如果在培养基中加入碘,则该含有碘的培养基从功能上属于鉴别培养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青海西宁四中高一下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碱基互补配对发生在下列哪些过程中?

①复制 ②转录 ③翻译 ④逆转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