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题目】材料一:形成尿液最重要的器官是肾。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血液的液体部分)中的物质(除大分子蛋白质外)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对原尿进行选择性重吸收与分泌作用后形成尿液。原尿中葡萄糖与氨基酸等物质的浓度与血浆、组织液中大致相同,而正常人的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组织液。图一为尿液形成过程,图二为肾小管及相关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有一定限度。当血糖浓度达1.8g/L时,部分肾小管的重吸收已达极限,导致出现尿糖。血糖的这个浓度称为肾糖阈。

(1)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_______(高于、低于、等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

(2)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需要_____________的参与。

(3)如果想要检测某人的尿液中是否含糖,应当使用的试剂是_______,若出现__________说明此人尿糖。但进一步检测此人血糖浓度并未超过肾糖阈,推测此人尿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原尿中的葡萄糖未能被完全重吸收将会导致尿量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个葡萄糖分子流经肾脏后又经过肾静脉流出的过程中,经过了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共穿过了_______层磷脂分子层。(图示所有细胞均为单层细胞)

【答案】 低于 主动运输 ATP与载体蛋白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减弱,未将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吸收 增加 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渗透作用重吸收水分,原尿中的葡萄糖未被全部吸收,其浓度高于正常水平,水分重吸收减弱,尿量增加 16

【解析】试题分析:图一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由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水、无机盐、尿素、尿酸、葡萄糖、氨基酸等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对原尿进行重吸收,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等被重新吸收,形成尿液根据题意和图二分析,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组织液,而被动运输的特点是物质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输,因此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原尿中含有葡萄糖,经过肾小管的重新吸收后,尿液中葡萄糖浓度是0,因此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属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协助,且需要消耗能量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低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ATP的参与

(3)葡萄糖属于还原糖,因此可以利用斐林试剂检测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若水浴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此人含有尿糖。若检测发现此人血糖浓度并未超过肾糖阈,则可能是因为其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减弱,未将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吸收。

(4)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渗透作用重吸收水分,若此人原尿中的葡萄糖未被全部吸收,则其原尿的浓度高于正常水平,会导致水分重吸收减弱,最终导致尿量增加。

(5)一个葡萄糖分子经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过程:入球小动脉-肾小球(1层细胞,2层细胞膜)-肾小囊壁(1层细胞,2层细胞膜)-肾小管壁(1层细胞,2层细胞膜)-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壁(1层细胞,2层细胞膜)-肾静脉,因此该葡萄糖分子共穿过8层细胞膜,即16层磷脂分子。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证据”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R型菌转化为S型菌属于基因突变

B. 活体细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C. 将S型菌的DNA注射到小鼠体内导致小鼠死亡

D.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揽拌可使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表示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图解.①表示没有酶催化,②表示有酶催化.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如果用无机催化剂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该试验,则其曲线在①上方

B. E2代表有酶催化时所降低的活化能

C. 其他条件不变,E1越大,则酶的催化效率越高

D. 条件不变的情况下,E2是不变的,所以不能通过增加酶的量来提高反应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赫尔希和蔡斯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细菌,若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复制了三代,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分别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含有32P的子代噬菌体和含有35S的子代噬菌体分别占子代噬菌体总数的 和0
C.上述过程中噬菌体的遗传信息流动方向是:RNA→DNA→RNA→蛋白质
D.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可以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遗传病,杂合子约活到50岁就常患心肌梗塞,纯合子常于30岁左右死于心肌梗塞,不能生育.一对患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夫妻,已生育一个男孩和一个完全正常的女孩,预测这个男孩能活到50岁的概率是(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一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象;如图二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的变化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一中②④为次级精母细胞,②中A和a形成的原因只能是基因突变
B.图一中①②③⑤都含有二个染色体组
C.图一细胞中处于图二CD段的有①④⑤
D.若该动物产生一个Aab的配子,则发生分裂异常的时段应为图二的DF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水稻叶片宽窄受细胞数目和细胞宽度的影响,为探究水稻窄叶突变体的遗传机理,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
(1)科研人员利用化学诱变剂处理野生型宽叶水稻,可诱发野生型水稻的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 , 导致基因突变,获得水稻窄叶突变体.
(2)测定窄叶突变体和野生型宽叶水稻的叶片细胞数目和单个细胞宽度,结果如图所示.该结果说明窄叶是由于所致.
(3)将窄叶突变体与野生型水稻杂交,F1均为野生型,F1自交,测定F2水稻的 , 统计得到野生型122株,窄叶突变体39株.据此推测窄叶性状是由控制.
(4)研究发现,窄叶突变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科研人员推测2号染色体上已知的三个突变基因可能与窄叶性状出现有关.这三个突变基因中碱基发生的变化如表所示.

突变基因

碱基变化

C→CG

C→T

CTT→C

蛋白质

与野生型分子结构无差异

与野生型有一个氨基酸不同

长度比野生型明显变短

由上表推测,基因Ⅰ的突变没有发生在序列,该基因突变(填“会”或“不会”)导致窄叶性状.基因Ⅲ突变使蛋白质长度明显变短,这是由于基因Ⅲ的突变导致
(5)随机选择若干株F2窄叶突变体进行测序,发现基因Ⅱ的36次测序结果中该位点的碱基35次为T,基因Ⅲ的21次测序结果中该位点均为碱基TT缺失.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判断,窄叶突变体是由于基因发生了突变.
(6)F2群体野生型122株,窄叶突变体39株,仍符合3:1的性状分离比,其原因可能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观点。

(2)图中①物质所具有的与其在膜中排布方式有关的性质是______;②为________,该物质对于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③为________,图中和细胞的识别与信息交流有关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3)⑤和胞质环流现象、细胞中囊泡和线粒体等的运动等功能有关,⑤为_____,构成⑤的化学成分是_____

(4)细胞学研宄常用“染色排除法”鉴别细胞的生命力。例如,用台盼蓝染液处理动物细胞时,活细胞不着色,死细胞则被染成蓝色。

①“染色排除法”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

②某同学为验证“染色排除法”的原理,用紫色洋慈内表皮及台盼蓝染液等进行相关实验。该同学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而不是外表皮进行该实验的原因是________

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一: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分成两组:一组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杀死,另一组对洋葱鳞片叶表皮不做处理。

步骤二:____________

步骤三:使用__________观察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中,能够完整地表现出各种生命活动的最微小的层次是

A生物群落 B种群 C组织 D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