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6.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自然情况下,正常的玉米植株是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
(1)我国是玉米螟的多发区,而普通玉米植株的抗虫能力较低,每年因玉米螟造成的损失高达产量的5%左右.上个世纪末,育种科学家利用土壤农杆菌介导法成功地将苏云金杆菌杀虫结晶蛋白基因(即“抗虫基因”)导人了玉米体细胞中.
①苏云金杆菌的抗虫基因由两个区段组成,其中RNA聚合酶能识别并结合的位点存在于非编码区区段.与苏云金杆菌的抗虫基因相比,玉米细胞基因结构的主要特点是编码区是间隔的、不连续的.
②科学家获得抗虫基因后,将其与土壤农杆菌的质粒结合形成重组质粒,这一过程必需的工具酶有限制酶、DNA连接酶.
③若经检测发现:受体细胞始终没有合成杀虫结晶蛋白(即抗虫蛋白),能否据此判定抗虫基因未能成功导入这些受体细胞?为什么?不能,因为抗虫基因导入成功后不一定直接表达.
④抗虫基因成功导入玉米体细胞后,还需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转基因植株,该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细胞的全能性.
(2)玉米植株的性别由两对基因(B、b和T、t)控制,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玉米植株的基因型与性别的对应关系如表:
基因型B_T_bbT_B_tt或bbtt
性别正常植株(雌雄同株异花雄株雌株
①选择多株基因型相同的雄株作父本,多株基因型相同的雌株作母本,杂交后代植株的性别仅有雄株和雌株两种,且比例各占50%,则亲本植株的基因型为bbTt、bbtt.
②将基因型为BbTt的玉米植株去雄后,授以bbTt玉米植株的花粉,杂交得到的后代植株的性别及比例为正常植株:雄株:雌株=3:3:2.
③让基因型为BbTt的玉米植株作亲本,自交得到F1代,让F1代植株中的雄株和雌株玉米杂交,则产生的F2代中雌性玉米植株占的比例为$\frac{1}{3}$.
(3)某同学用纯合有色饱满籽粒的玉米与无色皱缩籽粒的玉米杂交,F1全部表现为有色饱满.F1自交后得F2,F2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有色饱满73%,有色皱缩2%,无色饱满2%,无色皱缩23%.(实验条件与操作均符合要求,后代数量足够多)
①该同学据此判断,上述两对性状的遗传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依据是F1自交后代F2分离比不符合9:3:3:1.
②若欲进一步验证①的判断,最好选择表现型为无色皱缩的玉米与F1植株杂交.预测结果是有色饱满:有色皱缩:无色饱满:无色皱缩不等于1:1:1:1.

分析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的结构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在非编码区的上游有启动子,其上有RNA聚合酶的识别位点;真核生物编码区是间隔的、不连续的,由外显子和内含子组成,据此分析答题.

解答 解:(1)①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的结构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在非编码区的上游有启动子,其上有RNA聚合酶的识别位点;真核生物编码区是间隔的、不连续的,由外显子和内含子组成.
②基因工程利用的工具酶有限制酶、DNA连接酶.
③基因工程中,抗虫基因导入成功后不一定直接表达,所以受体细胞始终没有合成杀虫结晶蛋白(即抗虫蛋白不能判定抗虫基因未能成功导入这些受体细胞.
④抗虫基因成功导入玉米体细胞后,还需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转基因植株,其理论基础是细胞的全能性.
(2)①选择多株基因型相同的雄株(bbT_)作父本,多株基因型相同的雌株(B_tt或bbtt)作母本,杂交后代植株的性别仅有雄株和雌株两种,且比例各占50%,说明母本是bbtt,则父本是bbTt.
②将基因型为BbTt的玉米植株去雄后,授以bbTt玉米植株的花粉,杂交得到的后代3BbT_、1Bbtt、3bbT_、1bbtt,所以植株的性别及比例为正常植株:雄株:雌株=3:3:2.
③让基因型为BbTt的玉米植株作亲本,自交得到F1代,让F1代植株中的雄株(bbT_)和雌株(B_tt或bbtt)玉米杂交,则产生的F2代中雌性玉米植株占的比例为$\frac{2}{3}$×$\frac{1}{2}=\frac{1}{3}$.
(3)①因为玉米粒色和粒形的每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均为3:1,两对性状综合考虑,如果符合自由组合定律,F1自交后代分离比应符合9:3:3:1,但本题给出的数据不符合9:3:3:1,因此上述两对性状的遗传不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②若欲进一步验证①的判断,最好选择表现型为无色皱缩的玉米与F1植株杂交.用于两对基因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所以后代有色饱满:有色皱缩:无色饱满:无色皱缩不等于1:1:1:1.

故答案为
(1)①非编码区   编码区是间隔的、不连续的
②限制酶  DNA连接酶
③不能  因为抗虫基因导入成功后不一定直接表达
④植物组织培养   细胞的全能性
(2)①bbTt、bbtt
②正常植株:雄株:雌株=3:3:2 
③$\frac{1}{3}$
(3)①F1自交后代F2分离比不符合9:3:3:1
②无色皱缩   有色饱满:有色皱缩:无色饱满:无色皱缩不等于1:1:1:1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有色饱满73%,有色皱缩2%,无色饱满2%,无色皱缩23%”准确判断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两大遗传定律;能根据实验目的,设计简单的遗传实验进行验证.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将经处理后的胚胎干细胞,移植到因胰岛受损而患糖尿病的小白鼠体内后,该鼠血糖浓度趋近正常.上述事实最能说明(  )
A.该过程充分体现了胚胎干细胞的全能性
B.移植的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C.胚胎干细胞具有分泌胰岛素的功能
D.胚胎干细胞经处理后进行了定向分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0.下列关于生物工程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动植物细胞融合都可以用灭活的病毒诱导
B.将野驴的基因导入家驴的受精卵中,培育成野驴新个体
C.胚胎分割技术可以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
D.去除植物细胞壁和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均需酶处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回答与酵母菌相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1)用葡萄酿制果酒时,不可过度清洗葡萄,原因是避免葡萄表皮上的酵母菌大量流失.发酵装置如图,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大约$\frac{1}{3}$的空间,其目的是防止发酵旺盛时汁液溢出来.若阀a、b一直打开,最后的发酵产物是果醋(果酒/果醋).若想得到另外一种发酵产物,阀a、b的正确操作应为一直关紧阀a,间歇性打开阀b(或“先短时间阀a、b都打开,后关紧阀a,间歇性打开阀b”).
(2)具有耐高糖和耐酸特性的酵母菌是理想的酒精发酵菌种,对野生酵母菌进行诱变后通过筛选可以得到具有这些特性的突变菌,诱变及筛选过程如下:
步骤1:野生菌培养一段时间后,接受紫外线照射进行诱变处理.
步骤2:制备选择培养基:在基本培养基的基础上,注意添加高浓度蔗糖(或葡萄糖)和调低pH,加琼脂后灭菌,制成固体平板.
步骤3:将诱变处理后的菌液稀释涂布平板.
步骤4:根据是否能在选择培养基上生长选出突变菌.
(3)上述步骤2、3的目的分别是提供高糖和酸性的筛选环境和获得单一的菌落.
(4)植物秸秆的主要成分为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但是酵母菌却无法直接利用,原因是缺乏相应分解酶系(或缺乏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若要酵母菌能利用植物秸秆进行发酵制取酒精,请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在酵母菌中转入分解酶系相关基因;利用酶或微生物分解麦秆;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分解麦秆;将酵母菌与其他能分解麦秆的微生物混合发酵.(列举两种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西葫芦的果皮颜色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B和b、T与t)控制,其中白、绿、黄色三种色素在果皮细胞内的转化途径如图所示.请回答:
(1)①过程称为基因的表达.根据如图可知,黄果皮西葫芦的基因型可能是bbTT或bbTt.
(2)基因型为BBtt的西葫芦与纯合的黄果皮西葫芦杂交得F1,F1自交得F2.从理论上讲,F2的性状分离比为白色:黄色:绿色=12:3:1.让F2的全部白果皮西葫芦与绿果皮西葫芦杂交得F3,则F3中白果皮西葫芦占$\frac{2}{3}$.
(3)某同学发现在某个黄果皮西葫芦果皮上长有一块白斑,若要确定是基因突变还是染色体变异引起最简单的鉴定做法是显微镜观察;如果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则发生突变的是哪个基因?b,并可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确定该基因是否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
(4)为培育高产量和抗病性的品种,科学家在“神州六号”飞船上作了搭载幼苗实验,用幼苗作为实验材料的理由是幼苗细胞分裂旺盛,DNA复制时更容易发生基因突变.若发现返回地面的某幼苗长成的植株有高产抗病的特性,可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其大规模繁殖.该技术通常使用的培养基是固体(液体、固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在一批野生正常翅果蝇中,出现少数毛翅(H)的显性突变个体.这些突变体在培养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又恢复为正常翅.这种突变成毛翅后又恢复为正常翅的个体称为回复体.回复体出现的原因有两种:一是H又突变为h;二是体内另一对基因RR或Rr突变为rr,从而导致H基因无法表达(即:R、r基因本身并没有控制具体性状,但是R基因的正常表达是H基因正常表达的前提).第一种原因出现的回复体称为“真回复体”;第二种原因出现的回复体称为“假回复体”.请分析回答:
(1)表现为正常翅的果蝇中“假回复体”基因型可能为HHrr、Hhrr.
(2)现获得一批纯合的果蝇回复体,欲判断其基因型为HHrr还是hhRR.现有三种基因型hhrr、HHRR、hhRR的个体,请从中选择进行杂交实验,写出简单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①实验思路:让这批纯合的果蝇回复体与hhRR(基因型)杂交,观察子代果蝇的性状表现.
②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结论:
若子代果蝇全为正常翅,则这批果蝇的基因型为hhRR;
若子代果蝇全为毛翅,则这批果蝇的基因型为HHrr.
(3)实验结果表明:这批果蝇属于纯合的“假回复体”.判断这两对基因是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还是位于不同对染色体上,用这些果蝇与hhRR(基因型)果蝇进行杂交实验,预测子二代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若F2果蝇中毛翅与正常翅的比例为9:7,则这两对基因位于不同对染色体上;
若F2果蝇中毛翅与正常翅的比例不为9:7,则这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如图1是反射孤的组成示意网(虚线内为神经中枢),清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短跑运动员在比赛中听到枪声立即冲出起点,该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在该调节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2)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最可能是由于该药物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3)下列与图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B.
A.长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突触建立有关
B.当⑦受到刺激而②受到损伤时,不能产生感觉
C.当刺激②产生的兴奋传到效应器引起的相应活动,不属于反射
D.人在寒冷环境中,为维持体温,产热量与散热量基本相等
(4)糖耐量受损(IGT)的人表现为空腹血糖浓度正常;负荷(如饮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异常.为了探究运动对IGT的干预情况,受试者于餐后进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30min,定时采样测定血糖浓度及胰岛素含量,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推测不正确的是A
A.餐后60min时,胰岛素分泌下降导致血糖浓度低于对照组
B.餐后适度运动可降低IGT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升高幅度
C.餐后适度运动使IGT人群胰岛素分泌高峰提前,血糖浓度下降
D.餐后适度运动可以减轻IGT人群胰岛B细胞的分泌负担
(5)为探究桑叶提取液的降低血糖作用效果,用饲喂法进行如下实验.
Ⅰ.实验步骤:
①准备20只患有糖尿病的大鼠,随机均分成甲组和乙组,另外准备10只健康大鼠作为丙组;
②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统计(计算平均值);
③每天给甲组每只大鼠饲喂桑叶提取液2mL/d,给乙组和丙组的每只大鼠饲喂蒸馏水2mL/d,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
④4周后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统计分析.
Ⅱ.实验结果(见表):
组别实验开始时(mmol/L)给药4周后(mmol/L)
18.62±3.0810.12±2.65
19.46±3.9819.00±2.70
3.85±1.283.94±2.20
Ⅲ.实验结论:桑叶提取液的降低血糖作用明显,但不能降到正常水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间引起“空调病”
B.寒冷时出现寒颤
C.有人从平原到青藏高原后出现肺水肿症状
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下引起“中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辽宁沈阳二中高二下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

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