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某鱼塘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⑤一定小于① |
B.图中④包含了次级消者粪便中的能量 |
C.在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能量输入的方式和形式是完全相同的 |
D.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 |
D
解析试题分析: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人工生态系统因为人类的参与,能提高生态系统能量的利用效率但不能改变能量的传递效率,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人类每天会定时定量向鱼塘投放饵料,初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来自鱼塘中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投放饵料中的能量两部分,⑤不一定小于①,A错误;各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均是其上一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所以图中的④包含了三级消费者粪便的能量,B错误;该食物链中,输入生产者的能量形式为太阳能,方式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输入各级消费者的能量形式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方式为各级消费者的摄食,C错误;食物链中的能量传递效率=某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得同化量×100%,所以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知识,意在考查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流程图的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寒冷时出现寒颤 |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
D.血糖下降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细胞器成分及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线粒体中含有RNA,能产生ATP和CO2 |
B.叶绿体中含有DNA,能产生糖类和O2 |
C.内质网含蛋白质,能参与脂质的合成 |
D.核糖体中含磷脂,能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如下图所示,兴奋既可以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也可以在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肌肉细胞之间传递,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a处可实现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
B.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
C.②③之间,K+大量外流,③④之间,Na+大量内流 |
D.神经递质一经a传递到b,将会引起b的兴奋并传导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如图表示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下列对改图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a点表示静息电位,此时细胞内外没有离子 |
B.图中b点受到刺激后,膜上Na+通道开放,Na+内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
C.图中d点膜外为正电荷、膜内为负电荷 |
D.图中c、e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0mv,此时细胞内外没有离子交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图示某海湾大陆架的食物网。浮游植物急剧增加时会引起
A.a和b的数量保持J型增长 |
B.c与d因食物丰富而竞争加剧 |
C.c、d和e的数量可能大量减少 |
D.b的食性和营养级发生改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图是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的简明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从已免疫的小鼠脾脏中获得的致敏T淋巴细胞 |
B.②中使用胰蛋白酶有利于杂交瘤细胞的形成 |
C.③同时具有脾脏细胞和鼠骨髓瘤细胞的特性 |
D.④是经筛选培养获得的能分泌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酶的活性可以用反应速率来代表。在一定生理范围内,下列有关影响酶活性的叙述中,哪些是正确的
①底物浓度会影响酶活性
②重金属离子会影响酶活性
③辅酶是一种小蛋白质,可影响酶的活性
④酸碱度会影响酶的活性
⑤温度愈高酶的活性愈强
A.①②③ |
B.②③④⑤ |
C.①②④⑤ |
D.①②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为研究根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关系,将水稻幼苗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或适宜浓度NPA(生长素运输抑制剂)的溶液中,用水平单侧光照射根部(如下图),测得根的弯曲角度及生长速率如下表:据此实验的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有两重性 |
B.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的合成没有影响 |
C.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一侧 |
D.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