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6.下列化合物中均含有C、H、O、N、P的是(  )
A.氨基酸、麦芽糖、脱氧核苷酸B.血红蛋白、核糖核苷酸、脂肪
C.氨基酸、球蛋白、核糖核苷酸D.RNA、核苷酸、DNA

分析 本题是对糖类、脂肪、蛋白质、核酸的元素异同的考查,梳理糖类、脂质、核酸的元素组成,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1、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2、脂肪的组成元素为C、H、O;
3、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
4、ATP、核酸(核苷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解答 解:A、氨基酸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麦芽糖的组成元素为C、H、O,脱氧核苷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A错误;
B、血红蛋白的组成元素有C、H、O、N、Fe,核糖核苷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脂肪的组成元素为C、H、O,B错误;
C、氨基酸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球蛋白的组成元素有C、H、O、N,核糖核苷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C错误;
D、ADP、核苷酸和DNA的组成元素为C、H、O、N、P,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组成细胞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只要考生识记各种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即可,试题较简单.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湖南省高一下期中考试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关于甲状腺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

B.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

C.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D.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关于突触信号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具有专一性
B.突触后膜去极化后形成的小电位能迅速传导
C.电位只有达到一定阈值才会在肌膜引发动作电位
D.肌膜上的神经冲动传导到肌纤维内部时引起肌肉收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等位基因一般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若不考虑染色体变异,下列对二倍体生物的一对等位基因A1与A2(A2来自A1的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A1与A2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体细胞中或配子中
B.基因A1与A2编码的蛋白质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C.基因A1突变成基因A2,可能是碱基对的替换或缺失造成的
D.若一条染色体上同时存在A1和A2,则该情况可能是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的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如图图1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内甲、乙两个重要生理过程中C、H、O的变化(其中数字代表过程,A、B、C代表物质);图2表示当光照和CO2浓度足够的条件下,温度对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中实线表示光照时CO2的消耗量,虚线表示黑暗时CO2的产生量.请据图回答:

(1)图1中,甲过程发生的场所为叶绿体,该生理过程的能量变化为光能→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乙过程中A消耗于该过程的第三阶段,其发生的场所为线粒体内膜.乙过程产生的水,,其氢的来源是葡萄糖和水(不考虑中间产物).
(2)图1中,若甲过程其他条件不变,光照由强变弱,则短时间内中间产物C3的含量将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3)由图2可知,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对高温更为敏感,相关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若昼夜不停地光照,图2植物在温度为30℃条件下,植物生长状况达到最佳.若在此温度条件下,每天交替进行l2h光照、12h黑暗处理,则该植物在24h内积累的葡萄糖为16.4mg(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关于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形成分泌蛋白的多肽最早在内质网合成
B.高尔基体膜向内与内质网膜相连接,向外与细胞膜相连接
C.高尔基体具有转运分泌蛋白的作用
D.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以下各种物质中不属于效应T细胞分泌释放的是(  )
A.淋巴因子B.免疫球蛋白C.白细胞介素D.干扰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关于蓝藻与光合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蓝藻有叶绿体,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B.蓝藻是植物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
C.蓝藻虽然是原核细胞,但是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和色素
D.蓝藻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请分析以下二份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一:用14CO2“饲喂”叶肉细胞,让它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一段时间后,关闭光源,将叶肉细胞置于黑暗中.如图表示在此实验过程中被14C标记的三碳酸(14C3)的浓度变化情况.
(1)实验中,如果提供充足的14CO2,在AB时间段内,14C3浓度将保持相对稳定,因为在14C3被还原的同时,它还可以通过C5(五碳分子或RuBP或核酮糖二磷酸)固定14CO2来合成.
(2)将叶肉细胞置于黑暗中后,在短时间内,14C3浓度迅速上升,主要因为ATP和NADPH(或还原氢)不能生成,使14C3无法被还原;C5仍在固定CO2生成C3
资料二:下表表示在以下晴朗的4天中,测定马铃薯叶片周围空气中CO2浓度值的结果.
日期在下述时间段内,空气中CO2平均浓度(百万分之)
下午8点至次日凌晨4点上午8点至下午4点
7月10日328309
7月20日328299
7月30日326284
8月10日322282
(3)第2列和第3列中的数值都是实际测算得出的,请简要解释第3列数值普遍低于第2列的主要原因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叶片吸收CO2
(4)若在上午8点至下午4点期间测定马铃薯根部土壤中的CO2浓度,与上表中同一时间段的第3列数值相比,你估计结果会如何?高于第3列数值.产生此结果的两点原因,一是根细胞需氧呼吸产生CO2,二是土壤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