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0.回答免疫与微生物传染病相关的问题.
已知某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为RNA病毒,该病毒表面的P蛋白为主要抗原.根据图1回答问题.

(1)过程①指的是逆转录.
(2)从过程①到提取分离出P基因的具体操作中,源自不同生物的DNA之所以能够重组的原因是:所有生物的DNA分子的基本单位都是四种脱氧核苷酸,都具有双螺旋结构.
(3)除了B淋巴细胞外,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还有[⑥](填编号).
(4)雌性老鼠体内不存在⑦的场所有D.
A.血清           B.乳汁          C.组织液         D.肝细胞内
(5)对健康人进行该传染病免疫预防时,可选用图1中基因工程生产的P蛋白制成疫苗,这种免疫属于人工免疫.
图2是人体免疫反应中的一个环节.
(6)图中“X”所指的细胞是致敏T细胞.下列对图2免疫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CD(多选).
A.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
B.只有在初次免疫反应时发生
C.属于特异性免疫
D.发生的前提是需要进行细胞识别.

分析 分析题图1:图示为疫苗生产和抗体制备的流程之一,其中①表示逆转录过程;②是获取目的基因(A基因)的过程;③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④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⑤是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⑥表示B细胞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⑦表示抗体.
图2中细胞X表示效应T细胞,该细胞能够和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解答 解:(1)RNA→DNA的过程为逆转录.
(2)由于所有生物的DNA分子的基本单位都是四种脱氧核苷酸,都具有双螺旋结构,因此源自不同生物的DNA能够重组.
(3)除了B淋巴细胞外,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还有记忆细胞,即图中的⑥.
(4)图中⑦表示抗体,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另外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少量分布,但是肝细胞中没有抗原.
(5)对健康人进行该传染病免疫预防时,可选用图1中基因工程生产的P蛋白制成疫苗,这种免疫属于人工免疫.
(6)图中“X”能够使靶细胞裂解死亡,表示致敏T细胞.
A、致敏T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A错误;
B、该过程可以发生在初次免疫反应时,也可以发生在再次免疫过程中,B错误;
C、细胞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C正确;
D、致敏T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即该过程发生的前提是需要进行细胞识别,D正确.
故答案为:
(1)逆转录   
(2)所有生物的DNA分子的基本单位都是四种脱氧核苷酸,都具有双螺旋结构
(3)⑥
(4)D
(5)P蛋白    人工免疫  
(6)致敏T细胞  CD

点评 本题结合疫苗生产和抗体制备的流程图,考查基因工程和人体免疫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不同生物的DNA之所以能够重组的原因,识记特异性免疫的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分析有关科学探究的资料,回答问题.

【研究背景】微核是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直径一般为主核的$\frac{1}{20}$~$\frac{1}{3}$,通常认为是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丧失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产生的(如图1).根据微核率[微核率=($\frac{微核细胞数}{观测细胞数}$)×100%]可评估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研究目的】根据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微核率,研究不同浓度氯化镉的毒性.
【实验步骤】
(1)将蚕豆种子合理分组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氯化镉溶液萌发生根过程中,不属于实验需控制的因素是D.
A.每组蚕豆的数量        B.温度       C.培养时间        D.侧根的长度
(2)制作蚕豆根尖临时装片,观察计数微核的最佳时期应是A.
A.间期        B.前期       C.中期        D.后期
(3)完成下面的实验记录表:①是0、②是平均值、③是微核率.
     氯化镉诱发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率
组别氯化镉
浓度
(μmol/L)
观测细胞数微核细胞数
装片
1
装片2装片
3
装片
1
装片
2
装片3
1         
25         
310         
420         
550         
6100         
【数据分析】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图2.细胞分裂指数是指视野内分裂期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比例.
微核率%细胞分裂指数‰微核率细胞分裂指数氯化镉浓度(μmol/L)
(4)当氯化镉浓度为零时,细胞分裂指数约为23‰,这是因为分裂间期在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比例大.
(5)分析当铬离子浓度达到100μmol/L时,细胞的微核率反而下降的原因是当铬离子浓度达到100时,细胞的有丝分裂被抑制,由于微核形成于有丝分裂后期,故形成的微核会下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对黄瓜植株不同着生位置的叶片的结构及光合作用进行研究,部分结果如下.
(1)上位叶(着生于植株上部)的光合作用速率和CO2固定速率均明显高于下位叶(着生于植株基部).其主要原因是,下位叶接受到的光照较弱,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
较少,抑制了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从而影响了对CO2的固定.
(2)上位叶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均明显高于下位叶.若如图中的曲线Ⅰ表示上位叶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的光合速率(以吸收CO2的相对值表示),则表示下位叶的光合速率的曲线最可能是Ⅲ.
(3)观察上位叶和下位叶的结构,发现下位叶的叶绿体数量多、体积大,叶绿体中的基粒数和每个基粒中的类囊体数量都比较多.上述项目中,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叶绿体数量(和大小).这种结果表明,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蝌蚪在变态发育过程中,尾部逐渐消失,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与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有关B.与尾部细胞中的溶酶体有关
C.与基因突变改变遗传信息有关D.是细胞自动结束生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如果大肠杆菌和圆褐固氮菌混合生长在一起,采用下列哪组培养基可将它们鉴别和分离(  )
A.无氮培养基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B.加青霉素培养基和无氮培养基
C.加青霉素培养基和伊红-美蓝培养基
D.伊红-美蓝培养基和无氮培养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回答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问题.
研究者发现,将玉米的PEPC基因导入水稻后,水稻在高光强下的光合速率显著增加.为研究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增加的机理,将水稻叶片放入叶室中进行系列实验.
实验一:研究者调节25W灯泡与叶室之间的距离,测定不同光强下的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结果如图所示.(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放程度越高)

(1)光强低于800μmol•m-2•s-1时,影响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在大于1000μmol•m-2•s-1光强下,两种水稻气孔导度开始下降,原种水稻的气孔导度下降但光合速率基本不变,可能的原因是光照强度增加与二氧化碳供给不足对光合速率的正负值影响相互抵消(或二氧化碳的供应已足够).而转基因水稻的光合速率明显增加,推测光合速率增加的原因不是通过气孔导度增加使进入叶片细胞内的CO2量增加.
(2)正常生长的水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突然停止光照,此时水稻细胞的叶绿体内可能发生的现象是ACD(多选)
A.O2的产生停止                          B.CO2的固定加快
C.ATP:ADP比值下降                       D.NADPH:NADP+比值下降
(3)实验二:向叶室充入N2以提供无CO2的实验条件,在高光强条件下,测得原种水稻和转基因水稻叶肉细胞间隙的CO2浓度分别稳定在62μmol/mol和40μmol/mol.此时,两种水稻的净光合速率分别为0μmol•m-2•s-1 和0μmol•m-2•s-1,说明在高光强下转基因水稻叶肉细胞内的线粒体释放的CO2较多地被固定(或“同化”).
(4)实验三:研磨水稻叶片,获得酶粗提取液,分离得到水稻叶片中的各种酶蛋白,结果显示转基因水稻中PEPC以及CA(与CO2浓缩有关的酶)含量显著增加.结合实验二的结果进行推测,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提高的原因可能是转入PEPC基因引起CA酶基因的表达,进而使细胞利用低浓度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回答下列有关微生物的问题.
噬菌体是一类细菌依赖性的病毒.自然界中有细菌分布的地方,都可发现其特异性的噬菌体存在.噬菌体能独立存活,但不能生长.能在短时间内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和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繁殖的噬菌体为烈性噬菌体.1915年,弗德里克•特沃特在一项试验中注意到,一些细菌菌落变得比较透明.这样的菌落做进一步培养时不再复制,即细菌被杀死.这种透明区域称为噬菌斑(如图).

(45)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实验,分别用32P和35S标记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在下图中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①④.

大肠杆菌的体积大小通常在0.5×1~3μm.为分离培养仅获得某烈性噬菌体,实验操作如下:

(1)上述步骤为什么要使用污水?污水中含有大量大肠杆菌,故也能很容易地分离到大肠杆菌噬菌体.步骤B的目的是制备裂解液(促进噬菌体与细菌分离).为什么步骤C的滤器孔径明显小于大肠杆菌的体积?
(2)检查滤液中是否有噬菌体存在,可选择(固体培养基中)大肠杆菌噬菌斑作为观测指标.写出操作简要步骤:含有大肠杆菌的固体培养基上用稀释涂布法涂布滤液,培养,观察是否有噬菌斑.
该噬菌体在37℃下大约只需四十分就可以产生100~300个子代噬菌体.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后,又去侵染邻近的细菌细胞,产生子二代噬菌体.一个噬菌体产生一个噬菌斑.
(3)要纯化噬菌体,可从噬菌斑(取材来源)获取后培养之.较高浓度噬菌体培养液与大肠杆菌悬液混合培养的固体培养基上,发现既没有大肠杆菌菌落又没有噬菌斑,可能的原因是:噬菌体浓度高,培养时间内已将所有的大肠杆菌裂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根据免疫基本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表示将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请回答:
当注入抗原X,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是曲线A.若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Y和X,图中表示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的是曲线B,其特点是第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或反应快,产生的抗体多),这是因为初次免疫反应时产生的记忆B细胞的作用.若第8天不注射抗原X,则表示以后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变化的是曲线D.
(2)根据病毒入侵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规律,为提高人体对病毒的免疫能力,应采取的措施是向人体注射A
A.灭活抗原      B.抗体          C.抗生素    D.抗病毒药物
(3)能将入侵的病毒分解,并使病毒的蛋白质分子出现在细胞膜上的是吞噬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的是T细胞;能产生并分泌抗体的是浆细胞.
(4)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有防卫、监控和清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山东齐鲁教科研协作体19所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是探究酵母菌进行呼吸方式类型的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一中液滴左移,装置二中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B.装置一中液滴不移,装置二中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C.装置一中液滴左移,装置二中液滴不移动,说明酵母菌死亡

D.装置一中液滴左移,装置二中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