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4.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等的心理应激)会使 T 细胞活性下降,对病毒、真菌感染的抵抗能力和对肿瘤细胞的监控能力下降,还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如图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精神因素使T细胞活性下降,引起机体生成抗体能力降低的原因是T细胞活性下降后,分泌淋巴因子的能力降低,影响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使抗体生成量减少.
(2)由图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还可通过有关激素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
(3)维持机体稳态离不开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动物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途径有:一是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至少填两种)等信息分子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二是通过细胞间的接触实现信息交流.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是通过细胞间的接触途径实现的.
(4)若抗体结合到呼吸道上皮细胞,再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引起哮喘,这在免疫学上称为过敏反应.
(5)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膜外的电位变化是正电位变成负电位.

分析 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还可通过有关激素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在此过程中信息分子神经递质、激素和淋巴因子的等参与动物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人体内的正常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过程,但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反应过强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把自己的组织当作外来的成分处理,出现自身免疫病.
3、过敏反应: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解答 解:(1)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精神因素使T细胞活性下降,这会导致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的能力降低,影响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进而使抗体生成量减少.
(2)由图可知,神经系统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递质的受体.还可通过有关激素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
(3)维持机体稳态离不开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动物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途径有:一是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等信息分子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二是通过细胞间的接触实现信息交流.
(4)若抗体结合到呼吸道上皮细胞,再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引起哮喘,这在免疫学上称为过敏反应.
(5)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膜外的电位变化是正电位变成负电位.
故答案为:
(1)T细胞活性下降后,分泌淋巴因子的能力降低,影响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使抗体生成量减少    
(2)释放神经递质
(3)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     细胞间的接触
(4)过敏反应
(5)正电位变成负电位

点评 本题结合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考查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神经调节的过程;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掌握几种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能结合图中信息答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血浆和泪液中的溶菌酶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可以有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参与
C.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发生免疫反应
D.局部炎症反应形成肿胀的原因是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蚕的黄色茧A对白色茧a是显性,抑制黄色出现的基因B对黄色出现的基因b是显性.现用杂合白色茧(AaBb)蚕相互交配,后代中白色茧对黄色茧的分离比是(  )
A.3:1B.13:3C.1:1D.15: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某雄性动物体细胞的核DNA分子数为2a,如图表示精子产生及受精作用和受精后受精卵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DNA分子数的变化情况,请据图回答:
(1)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C~D(用图中字母表示)之间,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发生在E~F、K~L(用图中字母表示)之间,H~I表示受精过程.
(2)皮肤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正常皮肤生发层细胞.
(3)若2a=32,则在该动物的初级精母细胞核中存在的染色体数、四分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分别是A.
A.32、16、64、64                 B.16、8、32、32
C.32、8、32、64                  D.16、0、32、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运用不同生物学原理,可培育出各种符合人类需要的生物品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是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
B.培育无子西瓜是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
C.培育八倍体小黑麦利用的是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D.我国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是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是科学家通过研究取得重要理论成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虎克(R.Hooke)在显微镜下观察木栓组织发现蜂窝状“细胞”,建立了细胞学说
B.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在大量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C.萨姆纳(J.B.Sumner)历时9年的研究,证明了脲酶是蛋白质
D.卡尔文(M.Calvin)用14C标记的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柑橘潜叶蛾的幼虫能潜入柑橘植株的嫩叶和嫩枝的表皮下取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农药杀灭柑橘潜叶蛾的方法属于机械防治
B.杀虫剂能诱导潜叶蛾向抗药性强的方向变异
C.潜叶蛾大量繁殖会影响柑橘的光合作用
D.潜叶蛾与柑橘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某科研小组开展了人白细胞介素18(IL-18)对核辐射诱导小鼠脾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的研究. 实验原理: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核辐射损伤很敏感,主要表现在核辐射会诱导免疫细胞凋亡. 实验步骤:
①选取若干实验小鼠,随机均分成甲、乙、丙三组;
②甲组无辐射损伤;乙组辐射损伤(Co照射,下同);丙组先辐射损伤,1天后注射1L-18.
③14天后分别取各组小鼠脾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培养了 0h、12h、24h、48h后,检测并计算细胞凋亡相对值.
(1)脾属于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器官,1L-18是一种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抗体或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2)细胞凋亡是由遗传决定的程序性死亡,与细胞凋亡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溶酶体.
(3)设置甲、乙两组的目的是探究有无核辐射对细胞凋亡的影响.设置乙、丙两组的目的是探究1L-18对辐射损伤的影响.
(4)科研小组还设置了丁组实验,方法是先注射IL-18,3天后进行辐射损伤,14天后的实验操作同前三组,与丙组相比,设置丁组的目的是探究1L-18能否抑制核辐射损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一下段测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5春•秦皇岛校级期中)下列关于遗传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遗传规律适应于一切生物

B.遗传规律只适应于高等植物

C.遗传规律在配子形成过程中起作用

D.遗传规律在受精过程中起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