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3.调定点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体温调定点,当体温偏离调定点时,机体能通过调节使体温回到调定点水平.细菌感染能引起人体产生致热原而引起体温调定点改变进而导致发烧.图甲表示某发烧病人体温测量记录图,图乙表示此过程中的部分调节途径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器官,数字代表激素.请回答.

(1)体温调节过程中的产热器官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其活动受激素及神经递质等信息分子的影响.
(2)图1AB段是由于细菌感染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上移、下移),使正常体温相当于寒冷刺激,引起图2中④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代谢增加产热.
(3)图1BC段病人的体温调定点水平约为40℃,此时产热量等于(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
(4)图1CD段病人大量出汗,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将引起图2中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多,促进B对水的重吸收,该过程中激素①能特异性作用于B细胞的原因是B细胞膜上具有相应受体.
(5)图2中③表示促甲状腺激素,F的生命活动受②和④(用图中数字表示)的调节.
(6)图2中A表示下丘脑,A对F的调节方式为激素调节(或体液调节).

分析 分析图示:图1中AB段表示由于细菌感染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BC段病人的体温调定点水平约为40℃,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D段病人大量出汗导致体温调定点下移;图2中A表示下丘脑,B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F表示垂体,①表示抗利尿激素,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③表示促甲状腺激素,④表示甲状腺激素.

解答 解:(1)体温调节过程中的产热器官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其活动受激素及神经递质等信息分子的影响.
(2)图1AB段是由于细菌感染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使正常体温相当于寒冷刺激,引起图2中④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代谢增加产热.
(3)图1BC段病人的体温调定点水平约为40℃,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4)图1CD段病人大量出汗,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将引起图2中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多,促进B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该过程中激素①抗利尿激素能特异性作用于B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的原因是B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膜上具有相应受体.
(5)图2中③表示促甲状腺激素,F垂体的生命活动受下丘脑分泌的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分泌的④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6)图2中A表示下丘脑,A下丘脑对F垂体的调节方式为激素调节(或体液调节).
故答案为:
(1)骨骼肌和肝脏      神经递质
(2)上移      甲状腺激素
(3)40        等于
(4)抗利尿激素     B细胞膜上具有相应受体
(5)促甲状腺激素     ②和④
(6)下丘脑       激素调节(或体液调节)

点评 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了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有关实验课题与相应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鉴定待测样液中的还原糖时,先加0.1g/ml的NaOH溶液1ml,摇匀后再加0.01g/ml CuSO4溶液4滴
B.研究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利用荧光标记法
C.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D.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可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染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小分子脱氧核苷酸蕴含着遗传信息
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
C.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
D.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成2个DNA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图示是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的④的名称是细胞核
(2)原生质层是由②③⑥ (填编号)组成的.
(3)上述实验可以证明,当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 (“高于”、“低于”、“等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失水;反之,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如表是一组探究有机物存在与否的鉴别实验,按表中编号顺序对应下列各项中的内容,正确的是(  )
待测物试剂颜色反应条件
胰岛素双缩脲试剂-
脂肪橘黄色-
斐林试剂砖红色水浴加热
A.紫色、苏丹Ⅳ染液、蔗糖B.红色、苏丹Ⅲ染液、蔗糖
C.紫色、苏丹Ⅲ染液、葡萄糖D.红色、苏丹Ⅲ染液、果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图为甲病(A-a)和乙病(B-b)的遗传系谱图,其中乙病为伴性遗传病,请回答

(1)甲病属于A,乙病属于D.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E.伴Y染色体遗传病
(2)Ⅱ-5为纯合体的概率是$\frac{1}{2}$,Ⅱ-6的基因型为aaXBY,Ⅲ-13的致病基因来自于8.
(3)假如Ⅲ-10和Ⅲ-13结婚,生育的孩子患甲病的概率是$\frac{2}{3}$,患乙病的概率是$\frac{1}{8}$.
(4)若Ⅱ7和Ⅱ8再生一个孩子,两病均患的几率是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如图为利用小鼠生产抗埃博拉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示意图,图中A~G分别表示生物技术或细胞名称,请同答有关问题:

(1)若A细胞是经抗原刺激的小鼠B淋巴细胞,则B细胞一般选用骨髓瘤细胞,C过程不同于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常用诱导因素是灭活的病毒.
(2)在杂种细胞的培养过程中,为了防止污染,通常还要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其培养液与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相比,特有的天然成分动物血清(或动物血浆).
(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需要经过多次筛选,首先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其具有的特点是既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专一的抗体,还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和(专一)抗体检测,最终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选出符合要求的细胞后,可在体外条件下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进行增殖.
(4)利用上述技术生产的单克隆抗体可制作成诊断盒,用于准确、快速诊断埃博拉璃毒的感染者,这体现了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性,也体现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是几个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实验,对其结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利用15N标记某丙氨酸,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将出现放射性,而游离的核糖体无放射性
B.给水稻提供14CO2,则14C的转移途径大致是:14CO2-14C3-(14CH2O)
C.给水稻提供14CO2,则一段时间后其根细胞在缺氧状态有可能出现14C2H5OH
D.给水稻提供H218O,则可在叶肉细胞中发现18O2和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安徽省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为研究水稻D基因的功能,研究者将T﹣DNA插入到D基因中,致使该基因失活,失活后的基因记为d。现以野生植株和突变植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统计母本植株的结实率,结果如下表所示

杂交编号

亲本组合

结实数/授粉的小花数

结实率

♀DD×♂dd

16/158

10%

♀dd×♂DD

77/154

50%

♀DD×♂DD

71/141

50%

(1)表中数据表明,D基因失活使 配子育性降低。为确定配子育性降低是由于D基因失活造成的,可将 作为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后,导入到 (填“野生”或“突变”)植株的幼芽。经过 形成的愈伤组织中,最后观察转基因水稻配子育性是否得到恢复。

(2)用 观察并比较野生植株和突变植株的配子形成,发现D基因失活不影响二者的 分裂。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